近兩年,隨著反腐敗力度的加大,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令人痛心的現象,在官員尤其是高官貪腐案中,多數是家庭式或家族式腐敗,還有山西官場的塌方式腐敗和很多舉家移民后的裸官現象等,都是一個官員的背后有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集體。在一系列發生在校園里的殘害同學甚至下毒事件、遍布城鄉上演的現代真人版《墻頭記》,以及不少農村的老人明明有兒女卻得不到贍養,都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的極不和諧之音。這些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
是什么讓這些官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并讓他們的家庭也滑向了犯罪的深淵?是什么讓這些老人辛苦帶大兒女卻晚年老無所依?是什么讓這些花朵們自相殘害甚至親手弒親?在我看來,無不與敗壞的“家風”有關。
習近平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的“家風”建設擺上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議程上來?;赝麣v史,古代很多家庭出現了眾多的忠臣良將,如著名的楊家將、岳家軍,這些家庭,無一不是整個家族心系社稷、為國捐軀,死而后已。在這里,我們看到了良好的“家風”典范,所以,在加強社會建設的同時倡導“家風”建設,迫在眉睫。
那么,什么是良好“家風”呢?
我想可以先從一副對聯說起。對聯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它貼在自己家的大門上,反映了這戶人家的道德理想。在古代流傳的對聯中有這樣一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梢哉f這是我們傳統“家風”建設的標識。在數千年的中華文明中,我們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等,隨處可見優良“家風”的傳承,從《孔子家語》到《曾子家訓》,從《曾國藩家書》到《傅雷家書》,都可以看到優良“家風”是怎樣塑造了一代代的國之棟梁。
古人云,“積德之家,必無災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家之興替,在于禮儀,不在于貧富貴賤”等,成為傳誦久遠的名訓。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等,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對親屬子女也嚴加管束,那種激勵、震撼人心的清廉之舉和高風亮節,成為“家風”、家教的楷模,更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家風”是家庭或家族的文化,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形成的傳統、規范和習俗,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家風”能從小影響一個人,也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儒家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如何進行良好“家風”建設?我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一、在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上下功夫。每家有每家的規矩,每家有每家的傳統,“家風”各不相同,但優良“家風”都有個共同點,即中華優秀的道德觀念,應該成為我們的社會共識。讓“家風”和家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地找到對應點,使“家”成為連接個體與社會的一座橋梁。因此,各級各類媒體要積極助推這座正能量橋梁的鋪設,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如,可通過電視、網絡等,將傳統孝道、敬業、勤儉、勵志的故事改編成孩子們愛看的短片短劇,也可將當代社會中活生生的道德楷模改編成生動的小故事,替代那些戲說、惡搞、庸俗的節目。在不同的升學考試中應加大優秀傳統文化試題的比例。只有全民動員,才能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在家長自覺帶動中傳承。一位小學老師在自己所帶的班級開展“家風”小調查,結果70%的孩子回答有“家風”,30%的孩子表示沒有或不知何為“家風”。這個老師發現回答沒有或者不知道“家風”的孩子在行為習慣、與人交往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可見“家風”在塑造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傳承的方法有多種,一是在耳濡目染中帶動。良好“家風”的塑造首先從父母自身做起。有句諺語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脊梁骨長大的。”這就是說,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習慣愛好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二是在家長陪讀經典中感悟。“問題孩子”背后,往往都有“問題父母”?,F在許多孩子身上反映出不少家庭教育問題,令人深思。要在全社會積極倡導家長和孩子共同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的風氣,促進“家風”建設。三是政府有關部門可提供一些鄉規民約等經典文化書目,像落實“扶貧”政策一樣,免費發放到每一位在讀的中小學生手中。四是在一定規模的社區,教育、婦聯、共青團等部門可以設立家長學校。讓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母親在家長學校接受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課程以及“家風”教育。
三、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中建設。“家風”本該是一個人人熟悉、相對簡單的話題,但在央視記者采訪時,很多人感到難以回答,這反映出了傳統和現代未能有效對接的問題。文化是一條河,我們從過去游向未來,不能割裂上游和下游的關系。一是,每個家庭的家長都要自覺地思考自己的家庭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對接中建設現代“家風”,讓傳統美德適應新時代的需要。比如家庭民主、社會責任、進取精神、實現人生價值等。二是,傳統文化的根在百姓心里,如何把它積淀下來的正能量發揮出來,由家庭帶到社會,再由社會回到家庭,這是我們今后努力的關鍵。今天的“家風”建設,應該站在現代文明發展的角度來開展,在開放多元、民主法治的基點上談“家風”;要融入現代精神,剝離傳統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提倡創新與個性。三是,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詩禮傳家”的內涵,《孔子家語》《顏氏家訓》等典籍中的有益成分應隨時代變化而變化,我們需要的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而不是獨善其身的“私民”。
四、在典型家庭經驗展現中見效??偨Y“家風”和家教典型,就是在總結中弘揚中華民族的精神正能量。深刻挖掘“家風”和家教的生動典型。通過“家風”家教典型經驗的弘揚,進而培育起中華民族最基本的人倫道德情感。按儒家的孝道理論講,在家能夠孝親悌長,在社會上犯上作亂者必然鮮矣,這必將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考慮設立模范“家風”評比活動,對具有良好“家風”的典型經驗進行總結推廣,充分發揮良好“家風”建設對全社會的引領作用。
五、在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上著力。“家風”雖然屬于道德文化范疇,但也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引導向善,與法治的作用不謀而合。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在不違背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制定現代家庭的家訓家規,形成良好的“家風”,能夠承擔起守護社會共有核心價值理念的責任。
優良的“家風”可以彌補法律功能上的空缺,以道德觀念自我約束,可以從源頭上遏制犯罪動機,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讓每一家的“家風”,匯成一股社會的清風,使我們的社會惠風和暢,使我們的國家風清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