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騎樓的淵源最早可上溯到約2500年前的希臘“帕特農神廟”,那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現代意義上的騎樓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是英國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
十八世紀后半期,英國殖民者進入了印度等南亞國家,這些國家屬于熱帶氣候,英國人很難適應。為了創造涼爽舒適的居住條件,他們在建造住宅時,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擋避炎熱。隨著殖民勢力范圍的不斷擴大,經由南亞、東南亞、東北亞而至中國。
騎樓是我國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筑。廣州騎樓大多都是在1920后形成,是從東南亞特別是馬來半島傳入,主要是在廣東民居竹筒屋的基礎上,融合歐洲外廊式樣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體現了近代廣州對西方異質文化開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廣州騎樓的產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地理氣候。要知道廣州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春無沙塵,沿街店鋪不需如北方做封閉式門面處理。而當騎樓人行道貫穿商業區時,其優點顯而易見:春夏多雨季節,騎樓是行人的雨傘,夏秋陽光酷烈時,又有遮蔭的功能,臺風猛烈之時,騎樓又可以使行人免受摟層落物的傷害。
騎樓是城鎮沿街建筑,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叫“五骹基”。這個名稱與東南亞(印尼等地)的叫法有淵源關系。騎樓下的廊,遮陽又防雨,既是居室(或店面)的外廊,又是室內外的過渡空間。
廣州的騎樓廊部凈高一般為4-6米,也有的高達8米。前部為騎樓柱廊,后部為店鋪,柱廊有傳統中國式的,也有仿希臘羅馬式。連續的騎樓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形成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街。兩層以上為樓身,一般為住宅。
在外觀設計方面,廣州騎樓的外觀主要采取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山花和樓身的設計大多直接具有古羅馬的裝飾特征,如羅馬柱、卷曲花紋等,但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元素,比如墻體多是中式清水磚材料。
騎樓沖破了居家單門獨戶的束縛,變成顧客的共享空間,并體現相互尊重的現代意識。走在騎樓下,自在閑適,溫馨親近,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成為品茗、聊天、納涼、會客、交流信息、晚間涼眠的地方。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民國初期廣州大量出現騎樓建筑。它的建筑樣式創造性地將外廊樣式糅合到傳統的“竹筒屋”下,汲取當時世界各地先進的結構、材料,形成一種“折中”式的本地建筑,是嶺南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