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魚的人有很多,但是很多人因為它的刺多望而生畏,所以有很多的人就選擇不吃魚或者去吃那種沒有刺的海魚,可是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小店做的魚是可以連著骨頭一起吃的。
這個小店做的魚屬于天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家都知道要想申請非遺的一個必備條件就是要100多年以上才可以,所以說這個小魚的做法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時間了。
這是天津靜海獨流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叫《曹三燜魚》,來自清朝末年的獨流廚師曹國章(別名曹三)經營的一家叫千里香的飯店。至今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在靜海縣志記載中早被列為地方名優小吃,也是天津市商務委、市烹飪協會、市津菜獎勵基金會、市飲食業聯合會聯合舉辦的“寶豐”杯地方名優小吃大賽的獲獎項目。1998年第三代傳人曹紅偉向國家商標局申請了“曹三”牌注冊商標。目前,《曹三燜魚》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特殊小店,與排隊進鍋獨一份
這家小店主要做的就是燜魚,做這個燜魚的時候都是選用的巴掌大小的小鯽魚,處理干凈后過油炸,炸好后將魚一排一排地碼到鍋里面,不僅要整齊還要按照顧慮來碼,只有這樣做,才能保證魚在出鍋的時候能夠完整。而魚排隊進鍋的這個事情說起來簡單,可是一鍋150斤左右的魚都整齊的碼進鍋里面需要90分鐘,每天5鍋就是450分鐘相當于7個半小時,這樣的工作量還是比較大的。而且這樣做魚的方式全國少有,他這應該是獨一份的。
看著老板能夠細心地把150斤的小魚整齊的碼上,就讓人覺得老板是一個非常愿意用心的一個人,對于這樣的人能做出什么樣的成績,其實都是不需要驚訝的。其實也在告誡生活中的人們,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都應該心懷善念,加油謹慎地走下去。
2、每天5鍋,老板累得不想干
這個小店的燜魚趕上節假日的時候幾乎就是一天五鍋,剛才也算了就是碼好還是需要7個半小時的,
這還不包括售賣往外撿的時候,這個工作實在是太累了,老板看著這樣的工作量,是真的很累,所以有時候就消極地想著不想干了,可是因為回頭客太對,當這個念頭剛剛冒出來以后就會被回頭客這樣那樣的為題打亂,然后從新拾起信心繼續加油。
其實面對困難的時候第一個念頭一定是不要放棄,因為只有足夠的堅持才可能看見勝利,如果過早地放棄,只會讓你與成功擦肩而過,而且不會有人可憐你。所以說不管面對什么事情,劃過腦海的一定是再堅持一下。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3、小燜魚,大經典,愛吃的人不少
老板家的這個燜魚最大的經典之處就是燜好后它的魚刺是可以一起吃下去的,這簡直就是那些想讓孩子吃魚的媽媽的福音,因為吃這個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恰著,媽媽多了很多的放心。
而且他家的燜小魚絕對是經典的存在,首先燜至8小時不爛這就是一個非常大的技能。因此也能夠看出老板家的魚都是野生的,因為家養的魚達不到這個程度。
因為燜至8小時的原因,所以魚的味道是比較入味的,吃起來咸香可口,而且在燜魚的時候老板還是有獨家秘訣的。因為魚做的好吃,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回頭客,甚至有的人驅車趕來就是為了這一口。
能夠算得上非遺小吃的美食,幾乎就沒啥不好吃的,畢竟評為吃的美食還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