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的冠冕制度,雖然承襲漢代遺制,但形制卻有一些演變。首先是巾幘的后部逐漸加高,中呈平型,體積縮小至頂,稱為平巾幘或小冠,小冠非常流行。在小冠上加籠巾,稱為籠冠,用黑漆細紗制成,故也稱漆紗籠冠。
1956年江蘇省南京市出土東晉持盾陶俑(南京博物院藏)
高52.8厘米。戴平巾幘,穿交領右衽窄袖短襦,大口褲,左手持盾。
北魏寧恕暨妻鄭氏墓窟畫像
男戴籠冠,穿曲領大袖衣,裙裳,笏頭履,束大帶,籠冠旁插簪導,并有飾物自冠頂彎曲至額前。侍女梳雙鬟髻,穿大袖襦裙,外套裲襠,腰束縉帶,穿笏頭履。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提倡漢文化后的服裝風格。
當時還有叫做高頂帽的?!端鍟ざY儀志》六,記梁代“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紗者,名高頂帽。皇太子在上省則烏紗,在永福省則白紗。又有繒皂雜紗為之,高屋下裙,蓋無定準”?!稌x書·輿服志》說:“江左時野人已著帽,人士亦往往而然,但其頂圓耳,后乃高其屋云”。實際有好幾種形式,有的帶有卷荷邊,有的掛有下裙,有的帶紗高屋,有的帶有烏紗長耳。7世紀后周流行一種突騎帽,垂裙復帶,可能就是胡人所戴風帽。
此外,如籠冠仿漢制進賢冠簪筆而成簪導,進賢冠冠形的變化,以及合歡帽、風帽、胡帽、高筒帽,折鳳帽等在生活中的出現,都象征著中華冠帽文化在民族交流中的新景象。
2003年山東臨沂洗硯池1號晉墓出土(晉太康七至八年、286--287年)青瓷胡人騎獅水
注:胡人濃眉大眼,兩眼圓睜,高鼻大耳.絡腮胡須,髭須上翹。頭戴網紋卷沿高筒帽,帽中間飾有凹弦紋,帽后兩帶交叉下垂。身穿圓圈十字紋衫褲,足穿網紋履,端坐于獅背上。左手揪獅耳,右手執編箕于胸前,目視前方,呈駕馭雄獅的威嚴氣派。臥獅怒目,張口,獠牙外露,頜下有須,長尾呈樹葉狀下垂,尾尖上卷,獅身印有圈形斑紋篦劃鬃毛,通體施青釉。人獅通高27.1厘米,獅身長20.5厘米、寬10.1厘米。
遼寧輯安舞俑冢(3至5世紀)壁畫
寬150厘米,左第一人戴折鳳帽,插雉羽,穿曲襟上衣、長褲;第二、三人穿對襟長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