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可以說是我國服裝紡織生產起步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從現如今出土的一些文物可以看出,商代已經能織造絹、縑/jiān/、紋綺等絲織品,也已出現黃金首飾如金笄/jī/、金耳珰/dāng/、金碧釧/chuàn/等,玉制品的制作尤其突出。到西周時期,高級的服裝材料已用織錦和刺繡。
而周代建立起完整的服飾禮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的重要物質和精神文化,是“禮”的重要內容,這便賦予了服飾強烈的階級內容,成為禮制的寄托物。
服飾在當時不僅是區分等級的工具,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支柱。服飾以“禮”的形式固定下來,借以穩定內部秩序,維護奴隸制度的統治。
從此,人們的衣冠服制等級制度日益嚴格,直到封建社會結束。
國王
中國的冕服制度在夏、商時期初見端倪,到了周代已經完善,并被納入“禮治”的范圍。
夏商兩代國王舉行祭祀時都穿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禮服配套而成,大裘冕是國王頭等隆重的禮服。(詳見注釋1、2)
冕服(圖一)
冕冠(圖二)
國王六冕之外,還有四弁/biàn/服,即用于士助君祭的爵弁服、視朝的皮弁服、兵事的韋弁服、田獵的冠弁服。
周幽王和褒姒(圖三劇照)
王后
周代王后的禮服與國王的禮服相配襯,也和國王冕服那樣分成6種規格。袆/huī/衣、揄/yú/狄(翟)、闕狄/dí/、鞠衣、展衣、祿衣、素紗。其中前3種為祭服,袆衣是玄色加彩繪的衣服,揄狄青色,闕狄赤色,鞠衣桑黃色,展衣白色,祿衣黑色。揄狄和闕狄是用彩絹刻成雉雞之形,加以彩繪,縫于衣上作裝飾。6種衣服都用素紗內衣為配。女性的禮服采用上衣與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情感專一。
這6種禮服的頭飾也是不同的。為副、編、次、追、衡、笄/jī/。其中以副最盛飾,編和次次之,所謂副是在頭上加戴假發和全副華麗的首飾,編是在加戴假發的基礎上加一些首飾,次是把原有的頭發梳編打扮使之美化。追為玉石飾物,衡懸于兩旁當耳之處,笄貫于發髻之中。
袆衣(圖四)
貴族與平民
商周時代男女穿的鞋子是一樣的,有赤舄/xì/、黑舄,赤繶青句、素履、葛履種種形式。
屨是單底的,舄是雙底的。屨是牙底相接處所鑲的赤色或黃色縫條。句是屨和舄頭部的鞋鼻子。國王的舄可分三等,赤舄為上,白舄、黑舄次之。王后的鞋以玄舄為上,青舄、赤舄次之。
王后穿鞠衣、展衣、褖衣時則穿單底的屨。素履用白絲綢制作,葛履用葛布制作,是夏天穿的鞋子。
赤舄(圖六)
周代奴隸主階級賦予色彩以尊卑的人格觀念,認為青、赤、黃、白、黑是正色,象征富貴,正色是禮服的專門色彩。紺(紅青色)、紅(赤之淺者)、縹/piǎo/(淡青色)、紫、流黃是間色,象征卑賤,只能作便服、內衣、襯里、婦女及平民的服色。
商周時代服飾及其特點: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于活動。古代華夏族上衣下裳,束發右衽(詳見注釋4)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商周時代服飾(圖七)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平民以為之禮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
深衣式袍服(圖八)
注解
1、六冕:據《周禮·春官·司服》載:"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羣小祀則玄冕。"
2、大裘冕:為冕冠與中單、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黃赤色,玄即青黑色,玄與纁象征天與地的色彩,上衣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花紋,下裳繡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紋,共十二章。再配上大帶、革帶、韨、佩綬、赤舄,這就是國王頭等隆重的禮服。
3、冕冠: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周朝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的基本樣式以及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唐代進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滅亡以后,滿清剃發易服,冕冠也隨之被廢除,代之以朝冠。
4、襟:衣服的前片,左邊的叫左襟,右邊的叫右襟。(左和右的問題是相對穿衣人而言的)
所以我們在看古代圖片或描述的時候,兩片衣襟中一片蓋住另一片的狀態叫“交掩或交領”。“右衽/rèn/”就是“左襟”蓋住“右襟”。古代中原漢族人崇尚右,右衽成為漢族的象征符號之一。“左衽”一般為死者所著,而古代一些少數民族崇尚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