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華服飾文化中,漢服以其獨特的韻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了眾多文化愛好者和傳統服飾追求者的心頭好。而漢服手飾,作為漢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以其精致的工藝、豐富的種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贏得了廣大漢服愛好者的青睞。本文將帶您走進漢服手飾的世界,探索其獨特的魅力與背后的故事。
釧
《說文解字》:“釧,臂環也。”將幾個手環按照大小不同的順序佩戴在一起或合并制作在一起,成為一套或一件飾物,就稱之為釧。品據稱最早起源于商朝,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后來也逐漸在漢族中流行,早期是男女皆可佩戴的飾物,后來逐漸成為女性特有的一種飾品。在唐宋時期佩戴非常普遍,但大約從明代晚期后,臂釧就淡出了女性裝扮的舞臺。
明代臂釧取名很講究,根據明朝命服制度等文獻資料記載所知,金臂釧上沒有紋飾的,稱作“金光素釧”;釧上雕刻紋飾的,則稱作“金花釧”。
據說此詞是外來語。釧有臂釧和腕釧。臂釧又形象地稱作“纏臂金”。臂釧,傳統腕飾,一種套在上臂的環形首飾,特別適合于上臂滾圓修長的女性,能夠表現女性上臂豐滿渾圓的魅力
手鐲
材質:手鐲的材質多種多樣,常見的有金、銀、玉、翡翠、珍珠、琥珀等。
不同材質的手鐲代表了不同的社會地位和審美偏好。
款式:手鐲的款式豐富,包括但不限于:
封閉圓環:最常見的款式,通常由單一材料制成,如金手鐲、玉手鐲等。
鏈式手鐲:由多個金屬環或珠串連接而成,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開口手鐲:一端開口,便于佩戴和調整大小。
工藝:手鐲的制作工藝精湛,包括雕刻、鑲嵌、鏤空、累絲等。一些手鐲上會雕刻有吉祥圖案或文字,如龍鳳、花卉、福祿壽等。
社會地位:在古代,手鐲的佩戴者通常是女性,尤其是貴族或富裕階層。
手鐲的材質和工藝往往反映了佩戴者的社會地位和財富。
文化象征:在某些文化中,手鐲還具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義。例如,翡翠手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長壽和健康。
護甲
“護指套”又稱“護甲套”。大家熟識護指套大都處于清朝后宮電視劇里。其實護甲套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已出現過。這一點被很多人忽視。只是到了清朝。后宮娘娘們用的就非常普遍了。樣式也繁密了許多。
指甲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當時的女子喜歡留長指甲,并用金屬或玉石制成的護甲來保護指甲不易折斷。
到了宋代,指甲套開始流行于宮廷和富貴人家,成為一種時尚和身份的象征。
清宮的皇后、嬪妃,極喜歡蓄指甲。一般來說,蓄一根一寸長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會劈裂折斷,為了保護這種細長的指甲,特在手指上加罩一個套筒,以起到保護的作用。這就是人們俗稱為護指的器物。清宮皇后、嬪妃們的指甲套質地有金、銀、玉、玳瑁、銅、琺瑯等多種材料,利用鏤空、鏨花、鑲嵌等裝飾手法,紋樣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順勢而收,自然流暢,背面多為鏤雕,極少封塞,這樣可使空氣流通,夏季飾戴不致憋悶。
在造型方面,主要有鏤空式,半鏤空式,封閉式。
鏤空式的指甲套肯定要比封閉式的戴著更舒服,因為透氣好,一定程度上減輕指甲的負擔。
不過,封閉式的指甲套最常用的材質就是之前我們說的名貴的玉石和骨角質。
在工藝上,指甲套采用雕刻、錘擊、焊接、雕刻、拉絲、鑲嵌等工藝,運用金、銀、玉、玳瑁、銅、琺瑯、玻璃等多種材料,并且采用古錢紋、竹葉紋、蝙蝠紋、梅花紋、連環紋等紋飾進行點綴,精美絕倫。
佩戴意義
1.突顯身份與地位:在宮延中,護甲是后妃們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一般來說,身份越高的妃子,所佩戴的護甲在用料、工藝和外觀上都會更加考究和精致。因此,護甲的佩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妃子的尊貴地位。
2.增加手指的美感:護甲的設計往往與手指的曲線相契合,能夠很好地修飾手指,使手指看起來更加修長、纖細。同時,護甲上的精美圖案和寶石裝飾也能為手指增添一份華麗與典雅。
3.懲罰與防身:雖然這一作用較為罕見,但在某些情況下,護甲也能發揮一定的懲罰與防身作用。例如,當妃子遇到危急時刻時,她們可以利用護甲上的鋒利部分進行防身或攻擊。
漢服手飾作為漢服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贏得了廣大漢服愛好者的喜愛。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有理由相信漢服手飾將繼續發揚光大,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