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條是中國最傳統的早餐之一。
只要早餐店開始炸油條,那面香混著油香,老遠就能聞到。剛出鍋的油條通體金黃,趁熱咬上一口,咔嚓作響。用油條沾上豆漿,細膩綿軟,那滋味現在想起來就吞口水。
油條是一種極具國民度的美食。對于會吃的老饕來說,油條的形式絕非單吃一種。可配湯、配粥、入菜、裹餡。你永遠想不到,油條會以什么形象,出現在餐桌之上。
油條是一種很神奇的食物。
中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飲食習慣大有不同。可是從上海到內蒙古,從佳木斯到西雙版納,全國的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油條的身影。
湯圓、豆腐腦、粽子的甜咸問題,吵個“你死我活”的中國人,卻能在油條上得到統一,油條上桌,所有人都能愉快地動箸。
油條在全國地區叫法也大有不同。
大部分地區就叫它“油條”,山西叫它“麻葉”,東北叫它“馃子”,安徽一些地方叫它“油饃”,廣州叫它“油炸鬼”;潮汕叫它“油炸果”,浙江有些地方甚至有“天羅筋”的叫法。
清晨起床,家門口總有一個早點攤支著一口熱油鍋,微微翻騰著熱氣。師傅把柔軟的面團合二為一用筷子一壓,抻成長條扔進油鍋。
拿起兩根巨長的筷子或是夾子,不時翻動著。白色的面團一放進去,迅速膨脹并變成黃色,等到兩面都炸透以后,油條就會變得肥肥胖胖、黃燦燦的。
將油條迅速撈出,放進桌上的鐵絲籠里,油條散發著陣陣油香,排隊時不停吞著口水伸頭張望,怎么還沒到我呀?
關于油條的來歷,有一個流傳極廣的傳說:民間痛恨秦檜迫害岳飛,通過炸面人來表達憤怒。兩股擰在一起,代表的就是秦檜夫妻倆,當時油條也稱“油炸檜”。
根據史料記載,油條的雛形在南宋之前就出現了。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有一種油炸食品,和如今炸油條的方子十分相似。
臺臺吃油條習慣,把它們分開一條一條吃。常常有個疑問,為什么油條不能一條一條炸?其實這樣做是為了油條能夠充分膨脹。
單根炸,高油溫使得油條表面迅速定型,外表酥脆內餡不夠暄軟。如果將兩根油條擰在一起,中間部分不會直接接觸到油,油條可以保持外皮酥脆,內里蓬松。這也就是為什么絕大多數油條都是兩根一起炸的。
早餐桌上的油條不會單獨出場,它總是會和一個搭檔結伴而行,豆漿、白粥或是糯米、蛋餅,都能將油條的美味發揮到極致。
豆漿算是油條的官配,全國大多數地區都會選擇甜豆漿。長三角地區卻另辟蹊徑,愛用咸豆漿搭配油條。
蝦皮、紫菜、榨菜、蔥花、醬油、剪碎的油條在碗底碼好后,沖入滾燙的豆漿,豆漿變成豆腐腦一樣的絮狀,油條經過浸泡變得酥軟,喝下肚最為愜意。
愛吃油條的人總會多點一根,泡在咸豆漿里。一口豆漿一口油條,那滋味回憶起來真是饞人。
艇仔粥是非常經典的廣東粥,發源于珠江三角洲的水上疍家族群,配料由新鮮打撈的魚蝦蟹螺,漸漸發展成相對固定的十余種搭配。
煮好的粥一定要撒入油條丁和炸花生,這是艇仔粥鮮美上一層次的重要步驟,如果沒有油條,老饕們可不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