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博物館建設如火如荼,公共服務效能顯著提升,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然而,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之下也出現了“強者愈強,弱者更弱”的分化現象。數量眾多的中小博物館由于受到一些條件的制約,面臨運營壓力大、后續發展乏力等問題。
如何破解中小博物館發展瓶頸難題,提升中小博物館質量,補齊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短板?
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在中國博協博物館學專委會舉辦的2022年“提升中小博物館質量盤活基層博物館資源’學術研討會”上,做了題為“齊行共進均衡提質”的發言。他強調,促進中小博物館均衡協調發展是實現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博物館強國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同時,他指出中小博物館目前面臨的兩大挑戰,并給出了提升中小博物館質量的四條對策建議。
以下內容根據劉曙光理事長會議發言整理,有刪節,小標題為文博圈編輯所加。
齊行共進均衡提質
在邁向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世界博物館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著力推進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均衡性與可持續性,相應的,亟需進一步統籌不同層級、不同屬性、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的均衡、協調發展,亟需進一步完善與補齊博物館行業結構中發展相對不足的弱項。
在這方面,廣大中小型博物館,比如基層市縣級博物館、中西部偏遠地區博物館、行業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等,是必須重點補充與提升的短板環節。
為此,提升中小博物館質量,盤活與利用中小博物館蘊含的文物資源,是實現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打造博物館強國與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小博物館的優勢
中小博物館的發展問題,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瓶頸問題,也是影響我們博物館強國建設大局的一個關鍵問題。
在我看來,這些題材類型多樣的博物館,是見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與歷史發展、各行各業發展的重要窗口,是體現中國人民偉大創造力的歷史寶庫,對于生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堅定文化自信等有著重要價值;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上述博物館題材廣泛、特色鮮明,具有較好的旅游發展潛力,可以成為實現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抓手;
無論是廣大基層博物館,還是行業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自然科技類博物館、鄉村博物館等,都有可能為廣大公眾提供層次多樣的文化服務供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句話,中小博物館在喚起鄉土記憶、親近百姓生活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
中小博物館面臨兩大挑戰
但是,它們通常面臨如下挑戰:
首先,中小博物館往往因為藏品、館舍等影響力不足等原因得不到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視,也經常缺乏科學的發展定位與合理的總體規劃;
其次,它們也往往面臨著人、財、物等方面的問題,比如經費投入不足,人才緊缺、崗位吸引力弱,專業隊伍建設緩慢,核心業務基礎薄弱,業務自主性相對不足等等困境。
提升中小博物館質量的四條對策
如何找到這些問題背后的本質原因,怎樣針對薄弱環節對癥下藥,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和方針,切實地提升中小博物館發展質量以及發展的持續性,是我在本次會議上非常渴望聽到的討論。結合個人理解與思考,我愿借今天的場合提出一些提升中小博物館質量的對策建議,純屬拋磚引玉,希望引發大家的思考,期待大家的批評指正。
首先,地方黨委、政府必須進一步從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則出發,提升對博物館工作意義的認知高度。
地方黨委、政府決定了博物館獲取資源的比例關系,對作為公益類事業單位的博物館來說,地方黨委、政府的決定性意義不言而喻。為了在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劃中謀得更好的發展資源,建議國家文物局和各地方文物局,以及包括中國博物館協會與各省市地方博物館行業協會,要加強對博物館社會價值的研究與宣傳。
要不斷加強關于博物館核心功能的研究與宣傳,努力讓那些偏遠地區、基層建制的地方黨委、政府也能認識到博物館在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而不只是簡單的將其視作普通的文化事業單位。
為讓地方政府在地方經濟社會的規劃布局中將博物館擺到相對突出的位置,我們博物館自身也要努力,身體力行地去證明博物館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比如,基層博物館、行業博物館在構建博物館展覽體系的時候,要有較高的政治站位,將本區域、本行業的特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結合起來,在更宏大的國家敘事、民族敘事體系中突出區域特色、行業特色。
再如,積極與當地各級政府、部門溝通,努力推動將博物館納入文旅主題路線,同時打造特色化景觀、挖掘特色資源亮點、提供特色文旅服務,為地域文旅經濟體系提供文化支持。
第二,推進協同聯動與資源整合,在外力聯動的“博物館+”中謀求更好更多的發展資源。
中小博物館在發展過程中經常面臨的人才緊缺、資金不足、資源不夠等挑戰,靠這些博物館自身力量難以應對。為此,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通過博物館與外部力量的協同聯動,借助資源整合,去為基礎薄弱的中小博物館謀得更優質的發展資源。
比如,中小博物館可以積極參與類似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等行業組織,這有利于拓展地方性博物館的工作視野,及時獲取行業發展的有效信息,并在人才培養、專家指導、業務交流等方面獲得更大的支持。
再如,中小博物館也可積極參與各種類型的“博物館聯盟”,這些博物館聯合體在文化遺產資源互通互補、陳列展覽差異化布局、文旅路線聯動、人才培養、業務交流等方面有著很大的潛力。
此外,還可以與院校機構、不同等級和屬性的博物館聯動整合。通過與高校等機構開展科研課題合作、人才聯合培養,通過與省級大館開展交流合作,有利于補充基層博物館研究力量的不足。在定級評估中,學術科研一直是中小館的薄弱環節,因此這樣的互補不僅為博物館業務實踐帶來好處,也有利于博物館做好定級工作。定級的提升也能為博物館在當地資源分配中獲得重要支持。
第三,發揮博物館自身能動性,依據具體的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探索適合自身的博物館發展方式。
建議中小博物館要充分認識所在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特殊性,在當前資金、技術和人才缺乏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本地易于獲得的材料或資源進行藏品保護、展覽設計和公眾服務工作。
建議中小博物館緊扣自身資源優勢,努力開拓發展特色優勢。比如,不少基層博物館的文化遺產資源地域文化濃郁、地方特色鮮明,頗具看點。應該以打造主題式、專題式博物館為重要形式,比如,可以考慮以地方戲、方言、鄉土文化等為突破口,彰顯基層博物館鮮明的個性特色,努力打好特色牌。
最后,中小博物館也可和在地社區形成合作。
鼓勵當地社區居民參與到博物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收集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日常生活物件和口述史資源,彌補博物館藏品和研究能力不足、專業人員不足的缺陷,探索出一條不同于大型博物館的博物館發展之路。
綜上所述,在當代意義和價值、本地化和鄉土情趣、與當地人民生活和情感的緊密聯系等方面,中小博物館的優勢,甚至是更大一些的,值得我們好好提煉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