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天的到來,大街小巷撐起的遮陽傘愈來愈多。對于現代人來說,夏日防曬是男女老少都很關注和重視的事情,大家出門都會用上各種防曬用品,涂防曬霜、穿防曬衣、戴防曬帽……這些都是為了擋住炎炎烈日,保護自己的皮膚不受太陽的炙烤。而古代,在同樣炎熱的夏季,面對烈日暴曬下,古人就靠心靜自然涼?其實不然,防曬,古人的辦法可真不少……
一起看看古人是如何防曬的?
古代遮陽帽
關于遮陽帽,古人的款式與花樣可比我們多得多。早在晉朝,古人們喜歡戴一種“席帽”,席帽其實就是草帽,晉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及:“藤席為之,骨鞔以繒。”這個草帽的原材料與我們現代人鋪在床上的席子是一樣的,夏天戴在頭上,肯定是又吸汗又透氣。
不過這席帽在款式上有點“寡淡”,到了奔放的唐代以后,帷帽成為時尚單品。帷帽原本屬于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籬,在唐宋時期最為流行。它一般是用皂紗制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長度到頸部,這樣就可以遮擋住面部,由于皂紗比較輕薄,所以并不影響視線。隋唐以后,古人就把四周的垂網給改短了,還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淺露”。
這種帷帽的皂紗多數都是黑紗,這是在防曬的基礎上同時又可防塵,還增加了一個隱形的黑色墨鏡!這種“太陽帽”可以把臉淺露出來,不會遮擋女性精美妝容和華麗衣飾,給人若隱若現感覺,滿足了女性愛美之心。
唐代喜歡戴帷帽的是女士,而到了宋朝,喜歡戴帷帽的卻是男士,那些文人墨客,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帷帽的追捧者。
古代遮陽傘
除了像遮陽帽這種便攜的防曬小物,另外不得不說的就是遮陽傘了。提到古代遮陽傘,那必然不能忘了遮陽傘的戰斗機、真正的帝王級防曬傘——華蓋。
這種碩大的遮陽傘看起來就相當華麗霸氣,“華蓋九重,金瑵羽葆。”一般也只有古代的王公貴族才用得起華蓋,除了能遮陽防曬,同時也是顯貴、權威的象征,但抬轎子撐傘極費人力,當皇帝需要遠途出行的時候一種改良版的遮陽神器也隨之上線——華蓋馬車。
無論是豪華版的華蓋儀仗,還是精簡版的華蓋馬車,都不是普通群眾消費得起的。普通老百姓常用的遮陽傘依然是油紙傘。雖然古代的油紙傘沒有防曬涂層,但是本著擋一點是一點的原則,仍是貧民窟少男少女的首選。
古代防曬衣
古人夏季愛披紗,像極了現代的防曬衣,涼爽同時自帶防曬效果。我國古代常用絲帛制作衣服,這種材料透氣舒適,質地輕薄,適合在夏季穿著。
紗和羅都是表面有著明顯而細密孔隙的面料,一件貼身里衣加上絲綢外衫,長長的絲織外套就是初代的防曬衣,能清涼透氣,古代女子人手一件!這種輕薄紗衣在漢以后的各個朝代都很流行,尤其是以蠶絲制成的紗和羅這樣的面料,輕薄透氣是夏季的絕佳單品。紗衣外穿,輕巧又防曬,美貌與實用并存,成為古代名媛的夏日必備單品!
當然,紗衣是比較昂貴的,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穿得起。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會選擇用葛衣來進行替代。葛衣屬于纖維面料,它不僅有羅與紗的輕透,還特別吸汗,穿在身上格外清爽,且輕薄又涼快也便宜許多,是紗衣的完美平替。早在先秦時代,許多人就會穿葛衣過夏。
古代防曬粉
古代女子愛美如命,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身上還能靠衣服遮擋太陽。其實古代女子和我們現代一樣,也喜歡化妝,女子化妝的第一步就是敷粉,用粉將臉遮蓋住,也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防曬。
唐宋以后,防曬粉餅在市場上又出現了新品種,幾大名牌中有益母草與石膏粉研磨出來的“玉女桃花粉”、滑石做的“石粉”,含有紫茉莉花紫的珍珠粉……尤其是珍珠粉,不僅可以阻擋紫外線,更有美白保濕的功能,也得到了許多女性的青睞。
有意思的是,古人除了白天涂抹防曬粉餅,晚上卸妝之后,會再次敷上美容養顏的粉,這被稱為“宿妝”,如現代人的“睡眠面膜”,在休息時讓面部吸收養分,宿妝主要是敷一些具有美容功能的粉。
古代女子可以涂粉防曬,男人們自然也有一套應對的法子,為了減輕長時間被日光暴曬灼傷肌膚,他們會將橄欖油涂抹在身上,能起到滋潤防曬的作用。也有用茉莉精油有效抵御紫外線,還有把樹漿涂在臉上,這不僅能夠驅趕蚊蟲同時也有防曬功效,真是一舉兩得!
由此可見,在古代雖然缺乏科技助力,但古人自古就有防曬意識,他們的防曬思路和如今的防曬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戴的遮陽帽,穿的防曬衣……這些都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防曬經驗,也讓我們不得不感慨古人偉大的智慧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