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是隋唐時期著名的醫學家,生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他自幼用功,二十歲時就精通諸子百家學說。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曾要他為朝廷效力,他都沒有接受,而是專心致力于醫術的鉆研,替百姓解除疾病的痛苦。
關于學醫,孫思邈說過:有些人,僅僅讀了三年的醫書就驕傲自滿起來,以為自己有了治療一切疾病的本領,等真正實踐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懂得太少了。因此,必須勤奮學習,還要弄清楚醫學的源流,絕對不能道聽途說,否則就是害人害己。
為了研究醫學,孫思邈不僅對歷代的醫書、藥方多加鉆研,學習前人的經驗,而且還四處采集單方,進行實驗和總結。他治療過很多麻風病病人。麻風病是一種很難治好的慢性傳染病,為了找到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孫思邈冒著被傳染的風險,親自照料病人,把每個病人的癥狀和醫治過程中的情況詳細記錄下來。這凸顯了這位醫學家的敬業精神。
孫思邈在醫藥衛生上也有貢獻。當時山區的人很容易患“大脖子病”,從現代醫學上講,這是甲狀腺腫大,原因是人的食物中缺乏碘所致。孫思邈的時代當然不知道碘這種物質,但他經過研究,知道用海帶、海藻等富含碘的食物來治療這種病。此外,對于婦女和小孩子的疾病,孫思邈也十分重視。他說,如何把小孩子撫育好,是很重要的問題;婦女的病和男子的病不同,小孩子的病和成年人的病不同,這是要特別注意的。他甚至提出應該為小兒病和婦女病單立一科。后來,婦科、小兒科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的發展,證明了孫思邈的這一主張是完全正確的。
孫思邈的重要著作是《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他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價值當更勝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為書名。此書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對后世醫學影響很大。它總結了唐代以前的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書中對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他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大椿說:孫思邈論病的道理,不但根據《內經》,而且根據《內經》以后的醫學家的學說。應用的方劑,除了古方以外,還有后來的方法。所用的藥品,也并不完全根據《神農本草經》,而是同時采取雜方和單方中常用而有效的藥品,所以一種病有幾種治療方法,也有用一個方法治療幾種病的。這是醫學上的一個大變革,而孫思邈也成為我國醫學史上一位富于創見的醫學家。
孫思邈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堪稱典范,他的身上有著醫學家可貴的品質,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說的“醫德”。
第一,他秉持醫術精湛的原則。孫思邈把學習醫學理論和“五經”“三史”、精益求精地鉆研醫術、具有高超的業務本領,作為其醫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又說: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若能俱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第二,他主張公平公正原則。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地對待同道和患者,是孫思邈強調的醫德。他要求從事醫學的人要以平等之心、平和的態度處理與病人的關系,不可盛氣凌人。對待患者,不可分親疏貴賤,而要盡力救治。
第三,他提出廉潔自律的原則。孫思邈對醫者的行為規范有著嚴格的要求,認為他們必須廉潔自律,注意自身的修養。他對醫者的衣著、語言、處方用藥、出診治病等做了高標準的規范,要求醫者精神飽滿、內省自律、莊重大方、待人寬容,更要考慮患者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