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持續開展中,配套展覽將定期推出科普推文,每篇以一件文物為重點,導覽“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今天與我們一起走進戰國曾侯乙彩繪漆瑟。
中國古代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歷史悠久,從距今八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至今未曾間斷。戰國時期是古代漆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階段,生產關系的變革、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思想文化的活躍為這一時期漆器的繁榮與創新提供了良好空間,同時漆器造型靈活、色彩絢麗、輕便耐用的優點,也滿足了當時人們對生活用品追求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更高需求。
1978年發掘的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楚國附庸國曾國的國君墓葬,其中出土的大量漆器是迄今所見戰國墓葬漆器中保存最好的。這受南方地下水位高、楚地墓葬埋藏深且封閉性好,以及高等級貴族漆器制作精良等因素共同影響。曾侯乙墓漆器種類齊全、制作講究、紋飾精美,側面再現了當時祭祀、飲食、起居、出行、娛樂、喪葬等社會生活及文化面貌。
西周推行禮樂治國,諸侯重視禮儀音樂,認為動聽的音律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繁榮昌盛,多數王侯將相本人就相當精通音律。
瑟是古老的弦樂器。古人將禮樂視作一家,據禮制匯編《儀禮》記載,瑟在鄉射、鄉飲酒禮中均有運用,是雅樂中的主要樂器。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禮崩樂壞的現象日益嚴重,瑟也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政治作用,為諸侯國內宮廷女樂和民間樂舞所用。此外,瑟與士階層也有著緊密聯系,“士無故不徹琴瑟”,在六藝教育中,禮樂文化尤為重要,瑟作為禮樂并重之器,更是士階層的必學課目。
戰國曾侯乙彩繪漆瑟-2024-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件彩漆瑟就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通長167.3厘米,寬38.5-42.2厘米,屬于大瑟。其主體用櫸木整木雕成,首尾均有25個弦眼,瑟身存25個弦柱痕,原張施二十五弦。瑟體以朱漆為底,以黑、黃漆彩繪鳳鳥紋、云雷紋等,尾端有龍蛇形象的浮雕,屬于典型的楚地紋飾風格,展現著楚人瑰麗的想象與精湛的制作技藝。
曾國漆器構思靈巧,做工精細,作風飄逸,紋飾華麗,美觀與實用兼具,充分展示了曾國高超的工藝水準、富有個性的審美造詣,體現出銳意創新的進取精神。曾侯乙墓漆器是長江文明殿堂的璀璨明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寶。
不朽-大漆藝術五千年
2023年12月27日(周三)-2024年5月5日(周日)
展出地址:
良渚博物院臨展廳
本展覽免費向公眾開放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入場)
每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