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欄桿,宋代稱“勾欄”,多用于須彌座式臺基上,有時也用于普通臺基上。石欄桿由望柱、欄板和地栿三部分組成。
唐宋時代的欄桿即已有望柱、欄板、地袱三部分組成
臺榭邊,花池旁,踏跺上,石橋上都會設(shè)有石欄桿,尤其是江南園林民居建筑、浙皖宗祠建筑,常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桿形影相隨,形成一道引人入勝的景致,用在高臺建筑上,甚至像故宮三大殿那樣,層層疊疊,所營造出的雄偉壯觀氣勢,不是其它建筑結(jié)構(gòu)所能替代。
欄桿用在高臺建筑上,層層疊疊,所營造出的雄偉壯觀氣氛,不是其它建筑所能替代的。望柱是在欄桿中出頭的柱子,分為柱身、柱頭兩部分
地栿是欄板的首層,位置比臺基階條石(或須彌座上的上枋)退進一些,退進的部分叫“臺基金邊”,地栿部位一般不作雕飾。望柱是在欄桿中出頭的柱子,分為柱身、柱頭兩部分。柱身的造型大都為簡單的方形石柱樣式。有的有淺浮雕龍紋、卷草紋或如意線框。柱頭裝飾手段較為多樣,官式做法柱頭可雕刻成蓮瓣、龍、鳳、石榴、獅子、復(fù)蓮、疊落云子、素方、仙人、蕉葉等;民間做法柱頭樣式更活潑一些,可以是水果、動物,也可以是文房四寶等。
石榴望柱頭,多用于皇家園林建筑中,也有用于次要宮殿
望柱與望柱之間的欄板,是石欄桿的主體,也是石雕最精彩的部位。欄板的裝飾形式與欄桿的造型和制式相關(guān),欄桿的造型不同,欄板刻鑿的內(nèi)容題材有較大差異;同樣的,人們也以欄板的樣式來劃分欄桿的類別。劉致平在《中國建筑類型及結(jié)構(gòu)》中,將欄桿分為:尋杖欄桿,又叫禪杖欄桿,在石欄桿中比較常見,自下而上由面枋、凈瓶和尋杖(禪杖)三部分組成。面枋上有的只淺刻“合子”,也會在合子內(nèi)雕刻一點花紋,叫做“合子心”。但也有一些古建筑將面枋作為一幅很大畫面,上面刻出山水景色、花鳥魚蟲、文房四寶,甚至人物、動物等浮雕,構(gòu)成完整的、可供賞玩的石刻藝術(shù)品。面枋之上是凈瓶,雕刻為凈瓶荷葉或凈瓶云子,也有的雕刻為牡丹、寶相花等。禪杖上一般起鼓線,不作雕刻。
宮殿建筑用程式化尋杖欄桿,又叫禪杖欄桿,由尋杖、望柱、華板、地袱等組成
櫼子式欄桿,只有望柱和立柱,沒有欄板的欄桿,這種欄桿比較少見。羅漢欄桿,只有欄板而不用望柱的石欄桿,簡潔素雅,多用于石橋上,兩端多用抱鼓石。
浙江金華蘭溪諸葛村丞相祠堂欄板式欄桿,造型簡潔外觀顯得非常堅固,望柱頭造型豐富多彩
石坐凳欄桿,用長石條擱在石墩上,或矮石柱側(cè)組成矮欄桿,可坐著休息,主要用于園林建筑內(nèi)。木石欄桿,比較少見的一種欄桿,多為石望柱、木尋杖結(jié)構(gòu),適用于園林景點。后幾種簡潔的石欄桿,雖不如尋杖欄桿那樣常見,但在山峰迭起、曲橋跨水、廊閣周回的園林宅第中起著不可缺少的點綴作用。
坐凳欄桿,用長石條擱在石墩或矮石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