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紋是中國吉祥紋樣中典型的愛情符號之一,其紋樣產生的源頭“雙魚紋“最早反映了傳統愛情的浪漫;“太極圖”與”漩渦紋“,又造就了它完美的樣式。
構成形式:
反轉對稱:以一條呈“S”形走勢的主線將圓形分成相互依存又相對獨立的兩部分,內部填充兩兩呼應的圖形,形成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圖形范式,如太極圖式的雙魚紋等。
中心對稱:以一個中心點為中心,兩邊的圖形或元素呈對稱分布,相對而立或相向而飛,如雙鳳紋、雙蝶紋、雙蝠紋和雙喜鵲紋等,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展開,體現出對稱與平衡之美。
寓意:
愛情美滿:從起源的雙魚紋,到后來的雙鳳紋、雙蝶紋等,都象征著男女之間的愛情,寓意著情侶或夫妻間的相逢、結合,感情和諧美滿。
喜氣吉祥:從紋樣名稱中的“喜”字,到其表現的各種喜慶場景和元素,如雙喜鵲等,都直接傳達出喜氣洋洋、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家庭幸福:如雙蝠紋寓意“福氣雙至”,雙喜鵲在傳統婚禮中是常見的喜慶象征,雙蝶翩翩飛舞也預示著生活快樂、家庭幸福、多子多孫、家族興旺等。
應用:
彩陶:早期出現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紡輪上,是喜相逢紋最早的物質載體之一。
剪紙: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喜相逢紋在剪紙作品中頻繁出現,如以雙蝶、雙鵲等為主題的剪紙,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織錦:在紡織品中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明清時期的織錦中,雙蝶紋、雙蝠紋等喜相逢紋樣被大量運用,使織物更具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
服飾:是明清時期服飾的常見圖案,體現了當時社會強調的家族和合、夫妻恩愛的美好品德。
起源與發展:
新石器時代:最早可追溯到屈家嶺文化,當時的“雙魚紋”是喜相逢紋樣的雛形,以兩條魚圍繞圓心旋轉,形成生動對稱結構。
春秋戰國時期:風格變得更加生動和富有活力,開始嘗試將雙魚的對稱性延伸至其他動物和圖形,如“雙鳳紋”被認為是早期表現形式之一。
戰國 彩繪鳳紋圓銅鏡
秦漢時期:“喜相逢”骨式結構已頗具規律之感,貫穿著圖案智慧。這個時期的“喜相逢”圖案多見于漆器上。
唐代:進入盛世,紋樣藝術迎來黃金期,不再局限于簡單動物對稱,發展出摩羯紋、獅子紋和鸚鵡紋等豐富形式。
宋代:崇尚簡約與淡雅的美學風格影響其發展,孔雀紋和魚鳥紋成為代表,增加了紋樣的靈動感。
明清時期:逐漸走向繁復,形成更加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團花紋仍是主要形式,但構成元素更紛繁復雜,雙蝶紋、雙蝠紋和雙喜鵲紋成為最具代表性元素。
紅色緞繡十團喜相逢花卉葡萄金暗八仙紋女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