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庭信步于潮陽區關埠鎮各個古厝群中,古老與沉靜、悠然與斑駁組成一幅天然的畫卷,不免讓身處其中之人深深著迷。
潮汕古厝,意思是古老的房屋。源始于唐昭宗光化年間,是一種模仿“皇宮式”的建筑風格建造的。后傳至潮汕,是極具特色的傳統民居,炮樓、祠堂等亦是潮汕老厝建筑構成的一部分。
潮陽區關埠鎮民風淳樸,清水綠塘,小溪繞村,水通榕江。其地多農田,田園風光是一絕。尤其是散落在關埠上的各式各樣的古宅,形成了巨大的古村落,如同明珠般熠熠發光。風雨的侵銷,難掩它們的恢宏氣勢;歲月的磨蝕,更顯出它們的古樸典雅。有的雖受蟲蛀蟻噬,幸得輪廓仍在;有的歷經風刀霜劍,僅余殘壁斷垣。
在建筑格局上,不僅種類多樣,還講究對稱規整、依山水而建,“下山虎”成排連片,“四點金”隨處可見;布局上,前輩們巧妙利用榕江流經村落的各支流,除了方便生活用水,還可起到防御、運輸的作用,合理又巧妙。
自古以來,潮汕古厝就有“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美譽。在關埠鎮古村落里,排排林立著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翹,門前墻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棱裝飾巧妙綺麗,別有一番情趣。古民居建筑群里隨處可見的木雕、石雕等,工藝精美,多數采用浮、平雕等手法,體現出潮汕成熟的彩雕藝術。
歲月變遷,曾經在古厝里的成員陸續搬走,蕭條荒涼之景亦不似往昔繁華。歷經脫貧攻堅戰役,國家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消滅了絕對貧困;而今,省委統戰部、省交通集團、省農業銀行等結對組成的駐關埠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響應中央鄉村振興的號召來到這片美麗的土地,工作隊的同志們結合鄉村振興五大目標,認真調研鄉土、與當地干部群眾密切溝通,挖掘這些散落在榕江之畔、潮水溪側的古宅歷史、文化內涵,擦拭這些為歲月塵埃遮蔽的建筑明珠,希望將潮汕古建之美展現給世人。
一、古村落:
(一)“品”字形:上倉村古村落
在關埠鎮上倉村,古厝群依勢而建、伴水而生,從航拍圖上看,古厝群竟呈現一個“品”字形結構,或許是古人們有意為之,在建造時順地勢、水勢而為;亦或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預示著若想古厝發展欣欣向榮,離不開一個“品”字,離不開主人們的優良品格。
▲吳曾林三姓各占“品”字其中一“口”
位于上倉村吳厝吳南生故宅,它不僅是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時設第一書記)吳南生同志的故居,更是留下不少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跡,建于公元二十世紀初,至今有110年的時間。
革命年間,吳南生在自己的舊厝,用木船送地下黨從榕江水路安全轉移,為潮汕紅色革命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踏上舊地,探尋革命舊址,回望那一段崢嶸歲月。斯人雖去,往事卻不會如過眼云煙般散去,革命活動的殘酷事跡歷歷在目,先輩們流傳下來的不屈不饒、英勇斗爭的精神也在這一樁樁事跡、一份份圖文資料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二)“七星伴月”形:洋貝古宅
關埠鎮洋貝村自南宋年間創鄉,歷史悠久,為元朝入侵之時,福建人入潮所創,至洋貝此地,望南山翠屏,榕水如練,遂結廬于此,名曰南陽里,有諸葛草廬之意。從航拍圖上,此地峰巒挺秀,沃野清流,其古村落四面環水,似一輪明月為水環繞,先人也因此在滄桑的寨墻上設七個寨門,寓意“七星伴月”,也寓示著眾人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有月則有桂,寨中有一株老榕樹與老宅同齡,被族人一致認定為吳剛所伐之桂花樹,而保存完好至今。
洋貝族人有詩曰:“清溪一曲繞村流,巍垣環周接垅頭。門開七座東西向,道分三橋南北游。玉樹臨風月中桂,高閣入云神仙樓。南山峻嶺蒼松茂,北廓滿園翠竹修。麻田紫氣呈毓秀,塔筆生花卜封侯。人杰地靈千載盛,物華天寶萬古留。”千百多年的歷史積淀,雖有天災人禍造成的一些歷史記錄的空白,亦有千百年來,洋北祖先留下的無形的智慧結晶。
(三)“龍舟”形:樹下古宅
樹下村,因村境有古榕蒼翠繁茂而取名。從航拍圖上看,樹下的古厝群很像一條龍舟,而樹下人也特別喜歡賽龍舟,村里有種說法:樹下老厝很像一條龍船,所以越鬧騰會越興旺,賽龍舟時那種積極拼搏的干勁,也鼓舞著樹下村民們以積極拼搏的干勁將本村發揚光大。
樹下陳氏祖祠,是樹下古厝群中較有代表性的古厝,創建于公元1436年至1449年,建古寨圍墻歷時13年,距今已有485年歷史。新中國成立后,陳氏祖祠曾有一段時間用作學校教室,歷經歲月滄桑,如今已有殘破跡象。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由樹下村老年協會主持重修,才能重放光彩。如今,重修的陳氏祖祠,是村里老人休閑場所的好去處。
(四)“螃蟹”形:上底古宅
上底村,因位于榕江中下游南岸、關埠南炮臺半島這片低洼地上方而得此名。從航拍圖上看,上底古宅整齊劃一、氣勢凌人,似一個巨大的軍陣。據上底族譜記載,村古宅區為蟹地,寨前住宅為“蟹身”,老爺宮與水流溝兩踏頭為“蟹眼”,古宅前面有一片良田,實乃風水寶地,是出文人的好地方。
二、名人古跡
(一)黃武賢提督府
黃武賢提督府,原稱“建威第”,又稱“泰崇公祠”,下底古村人皆稱之為“老府”,是清代愛國將領、一品云南提督黃武賢之府第,也是潮陽為數不多的完整的“四馬拖車”建筑。
提督府建成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已有數百年歷史,結構和裝飾具有潮汕民間晚清建筑風格。該府坐東北向西南,占地面積逾830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主體5座相連,從概貌上看,府第以中間祠堂象征“車”,左右兩邊次要建筑象征拖車的“馬”,左右為書房,前為馬房,后有一排平房,即是“四馬拖車”的“包尾”。坐在“車”上的列祖列宗就由居住在兩邊的象征“車”的子孫拖著,轟轟隆隆地從古至今,走向美好的未來。
提督府有匾名“建威第”,府內祠堂正上方掛有匾額“光耀堂”,原系清末戊戌科狀元夏同和所書,現匾系中共廣東省委原書記(時設第一書記)吳南生手跡。匾額下掛有黃武賢畫像,祠堂內尚保存有三塊清代的牌匾,分別是“旨賞換花翎”“欽命提督軍門”“欽命掛印總鎮府”。
提督府的建造,潮籍官員丁日昌和方耀也出了力。光緒年間,丁日昌向朝廷奏請給黃武賢將廳擴建成“將軍府”,同時,還動員方耀資助,才得以建成現“提督府”。
曾經,關埠中學經多次更名與遷徙后,定址于此處,這是當時榕江片影響最大的學府。1952年,關埠中學由“黃武賢提督府”遷往“黃金福總兵府”(這是下底古村另外一座保存完好的“四馬拖車”古建筑,是晚清潮州總兵黃金福的府第),此后,提督府成為下底小學和下底幼兒園的校址,直到1993年下底小學新校址落成之前,它都一直為古村的教育事業發光發熱。
現在,“黃武賢提督府”既是潮陽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武賢紀念館,也是汕頭市潮陽區文物保護單位,有專人管理,里面陳設有黃武賢一生主要事跡圖,清代御制木盒、銀筷等一批內廷賞賜文物,以及一批征集來或后人捐獻的字畫、資料、碑刻等。
雖然因為歲月的侵蝕,墻上的精美彩雕斑駁脫落,但它的精致做工仍舊經得起細看。百年古厝里的雕刻,以一種莊嚴凝重的方式,在向人們無聲地宣告著,那段厚重深邃的歷史時光。
(二)溪西歐華僑小洋樓
在關埠鎮溪西歐村,有一處華僑小洋樓,占地面積140平方米,始建于民國年間(約建于1940年左右),為民國潮陽縣參議黃如山所建,當時用于抗擊日寇,黃如山任潮陽縣參議期間,一心為民,辦學興農。
如今小洋樓歷經歲月風雨侵蝕,依然屹立,更為神奇的,在墻上長出了一顆“鳥榕”,樹根盤墻而生,榕樹綠葉婆娑,樹與舊屋融為一體,仿佛戀人一般,彼此守護著,構成一幅獨特的風景線。
更有眾多與古宅不同的古廟、古牌坊,也因篇幅過長,皆不在此篇一一道來。
漫步于關埠古村落之中,欣賞著清新明艷的田園風光,更是一番感慨。如今,古宅已不再是人們居住的首選,在現代經濟飛速發展的沖擊下,高樓大廈才是人們心中舒適現代的代言詞。但古宅的沉默,亦是一種包容,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它就那樣靜靜矗立在原地,等著人們發現它蘊藏著的故事、那一段段深沉的往事,亦代表著一去不返的流逝的光陰。
古厝有魂,如燈照亮來時路,如炬點燃故鄉情,關埠古厝所積淀的榕江故事、孕育的人文魅力,給養著關埠小鎮延綿不絕的文脈,也為后來者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