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發展新的動力建構
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三大核心問題:誠信機制問題,核心是“三假”問題,即:制假、販假、假拍。價格形成機制問題,核心是由市場“明星”與看“名頭”評判價值向價值投資及價值發現轉型。退出機制問題,核心是提升藝術品的變現及流轉能力。特別是一些需要在公開市場上實現退出的交易,幾乎只有“華山一條路”——拍賣。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多年來實踐,我們似乎并沒有找到可行的答案。
市場結構轉型帶動市場動力機制重塑
所謂市場結構轉型帶動市場動力機制重塑,就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需要尋找新的動力:中國藝術品市場幾十年的實踐表明,依靠藝術品市場自身系統的力量無法解決已存在的問題。必須依靠資本的力量,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結構轉型過程中,實現藝術金融發展的新突破。以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為主線,形成以藝術金融主導的市場轉型新動力。
藝術品市場進入新時期
新時期的重要體現主要表現在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為主線發展的軌跡與格局不斷在形成;需求拉動的局面逐步顯現出來;新的狀況發展明顯。所有的最新進展在向我們顯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正在基于資產化、平臺化、大眾化、國際化及互聯網化,圍繞藝術品及其資源的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這一核心領域,圍繞交易、資產估值、定價等這樣一些重點環節,在體系、業務、產品創新等方面,正在實現新的突破。即以新的機制與業態的發展,來進一步推動重塑與建構中國藝術品市場及其發展新的動力機制。
建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基本結構
如果對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新動力的基本結構進行相應分析的話,我們就可以用上圖簡要表示。
我們之所以分析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的新的動力建構問題,就是因為新時期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新動力的基本結構的不斷形成,可以說正在演繹、推動與建構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動向。
2016年中國藝術品市場動向
上半年藝術品市場處于本輪市場調整最為困難的時期,藝術市場萎縮的態勢雖有改觀,但市場信心不足的基本面不會有大的改變,且市場呈現集中——多級分化的格局。隨著藝術品投資市場與藝術品的多元化發展,藝術品市場組織形態發展的趨勢明顯。特別是拍賣資源的區域化聚集態勢。在2011年前后,拍賣資源的區域化主要表現為區域拍賣企業的不斷崛起與發展,拍賣企業區域格局發展的多元化趨勢明顯。但進入調整期之后,特別是2014年以來,拍賣資源的區域化主要表現為大的拍賣龍頭企業與品牌,不斷下沉,進一步區域化發展,也就是說,拍賣資源的區域化越來越聚集在品牌企業發展這一態勢中。
市場結構轉變驅使轉型速度加快
藝術市場交易體系業務轉型明顯,融合發展的勢頭進一步加大。最為主要的就是:首先是一級市場畫廊業。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畫廊業的市場地位一直被擠壓并邊緣化,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是畫廊業在新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重要突破口有:一是建立行業組織抱團取暖;二是參與藝術金融及藝術電商的發展。其次是二級市場拍賣業,拍賣業的轉型應該是2016年的重點,主要方向不外乎四個方面:一是經營品類更趨細分、多元;二是經營能力趨于下沉;三是藝術金融服務能力與手段上升;四是拓展“互聯網+”的應用;五是積極參與國際化競爭。
中國藝術品市場主線發展的軌跡進一步顯化,藝術資本市場的發展活躍。平臺化創新與互聯網的融合,將會帶來更多的創新業態,特別是:平臺化+云服務+互聯網+終端的整合過程中,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藝術資產化中間產品平臺,推動藝術資源資產化及其消費的業態不斷豐富、不斷向縱深發展;圍繞藝術產業企業上市(主板、創業板、新三板),或是以新三板為平臺展開股權整合與并購業務,推動業態融合進程加快;以P2P、藝術眾籌為主體的互聯網藝術金融及其產業正在起步,發展勢頭迅猛。
藝術品市場機構與市場預期“剪刀差”
近年來我們所看到的,藝術品投資市場特別是其中機構與資本環節對于市場的預期和市場實際行情的關聯度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我們將此稱之為預期“剪刀差”。可以說,藝術品市場機構對市場的價格預期與市場自身的這種預期“剪刀差”,特別是與底層結構和實際發展所形成的市場預期還存在不小的距離,也就是預期“剪刀差”還不小。藝術品市場整體仍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吸收和消化這種過度預期對市場發展的偏離驅動,這也是一個慣性作用下的發展過程和結果。據我們發現,新時期,特別是2016年,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要實現縮小預期“剪刀差”的任務,還需要的是一個市場信心逐步地緩慢回歸的調整過程。
以平臺為基礎的藝術品及其資源資產化為驅動的藝術金融會有新的突破。最為突出的就是藝術品及其資源已呈現出商品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這一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中,圍繞資產化、金融化而展開的平臺化的理論創新探索,不斷整合不同學科的資源,正在生發出基于平臺化的創新研究基礎上的三大創新指向:一是基于平臺化的財富創新管理,主要是以資產配置為核心的資產優化配置,主要對象是個人、機構(企業)、家族等3個層面;二是基于平臺化的藝術金融產品的創新;三是基于平臺化的支撐體系建構創新的突破。
“平臺+互聯網”機制上的交易模式創新
從目前來看,建立在“平臺+互聯網”機制上的交易模式創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藝術電商的快速發展,會不斷涌現一批品牌性的龍頭企業,如趙涌在線、易拍全球等,同時,一些大型的電商平臺也會不斷涉足藝術品市場,如天貓、京東等;二是藝術品實物集成電子化交易會有進一步的快速發展,如在文交所平臺上推出的郵幣卡、非遺藝術品、金銀幣、紀念幣等,會不斷登錄文交所平臺,成為繼藝術品份額化交易的又一次產品集中上市與實驗。
藝術消費市場發展迅速
以IP驅動的藝術衍生品市場規模提升大,藝術衍生品產業開始或者已經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形態,特別是“互聯網+”概念出現,更加推動了這一進程。我們都知道,以前更多的時候,藝術衍生品產業發展依靠的是品牌的整合與推動,進入新的世紀以來,這些藝術衍生品市場的發展,不僅僅是進入產業的范疇,而且它不斷跨界進入了文化范疇,比如IP的范疇。這個時候,藝術衍生品產業發展依靠的是IP的驅動。當然,在最初的時候,IP就是一種單一知識產權,它在第一階段時是文本的、原創的,它就是一種版權。后來IP輻射到影視、動漫等跨界領域。現在發展到IP的第三階段,即整個IP是內容生產的一個靈魂了,當產業有了這種內容后便迅速跨界,影視、音樂、動漫、包括出版,包括一些其他的東西,迅速的跨界,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鏈,這就進入了IP驅動的階段。
藝術品市場國際化進程加快
國際化進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國藝術品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中的份額與影響提升較快;二是中國藝術走出去更加頻繁,不僅僅是中國藝術品、藝術家、市場機構,更重要的是中國藝術及其市場影響力在提升,中國在世界藝術品市場治理過程中作用在增加;三是國際藝術品市場本土化加快,不僅僅是國際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藝術資訊服務機構、市場經營機構(如畫廊、拍賣行)不斷進入中國,而且中國藏家與投資機構越來越多地購買與收藏國際藝術家的作品。
隨著中國買家在國際拍場上頻繁“出手”,中國本土藝術品拍賣機構參與國際化競爭的程度會逐漸加深。這就要求中國本土市場機構除了能夠積極地發掘優勢市場資源、有針對性地培育收藏投資客戶外,更要重視對拍賣服務的全面性、綜合性改良與完善,應該有意識地通過打造品牌的國際化影響,以達到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目的。
藝術品市場及其產業與“互聯網+”
圍繞不同藝術產業的業態而形成的價值鏈及以此為基礎的產業鏈條而形成的市場創新,使中國藝術市場業態的產業功能不斷得到強化。互聯網藝術品產業作為一個全新的業態,需要新的平臺+互聯網機制的建構。除了金融體系的業態發展以外,像鑒定、評估業態,集保、物流業態,咨詢顧問、培訓業態,修復、鑒證備案服務業態等,也會進一步得到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