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其中北京的四合院重傳統,善布局裝飾,因而北京四合院聞名天下。
詩云:“云開閭闔三千丈,霧暗樓臺百萬家”,詩中“三千丈”的“閭闔”指宏偉壯觀的皇家宮殿,“百萬家”便是百姓居住的四合院。
四合院,往大了擴展,就是皇宮、王府,往小了縮,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舊時北京城里輝煌的紫禁城與樸素的民宅,都是四合院。
承載中北京生活記憶的,從來不是高樓大廈。三分在紫禁城紅墻琉璃瓦的深深殿宇里,七分在胡同深處灰墻黛瓦的四合院里。
因為,那是家。紫禁城是帝皇的家,四合院則是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家。四合院以一磚一瓦一石,作為一紙一墨一筆,記載著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生活方式。悲歡離合中,人情故事里。
四合院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一家老小,誰該住什么房子都有規矩,長輩住正房,晚輩住東西廂房,尊老敬老,長幼有序,是儒家“以禮為法”的秩序美,更是對孝道的堅守。
“寓言假物,不取自白”,中國的詩歌繪畫如此,中國的四合院亦是如此。四合院講究深藏不露,含蓄內斂。
從門樓起,照壁、月亮門、垂花門,形成一道道屏障將視線阻隔,將宅院深藏;甬道和抄手游廊間曲折的路徑盡顯曲徑通幽之美;正房、廂房、耳房的面闊、進深尺度各不相同,形成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的美感;其間點綴著山石花木,廖廖數點,錯錯落落,意趣盎然。庭院深深深幾許,在古老的四合院里,才能感受到中國式的詩境。四合院是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的完美呈現。
院門在東南角,八卦中為巽位,是通風之處,可通天地元氣。正房坐北朝南,與周易中“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相符相映。院內,以山水花樹鳥魚為筆觸點染出“天人合一”的最高居住境界。住在四合院里,仰望天空,滿眼都是皎潔的明月,深邃的星河;漫步庭院,能聞到幽幽花香,聽到清脆的鳥鳴蟲聲,看金魚在缸中悠然游動......
林語堂說:“最好的建筑,就是使我們居住在其中,卻感覺不到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四合院與中國傳統美學傳統哲學氣韻相連,一隅之地盡收天地大美,獨辟浮華之外。這就是中國人的最高居住理想。
四合院是個安樂窩,舊時北京城一代代人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里,度過了悠悠歲月。老北京流行一句俗語,“天棚魚缸石榴樹,老爺肥狗胖丫頭”。說的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夏天。搭起天棚遮陽,大魚缸里養著金魚,種著石榴樹期盼紅紅火火,多子多孫;請來教書先生教孩子讀書,養著肥狗,使喚的丫頭也吃得白白胖胖。這句話是對老北京小康之家的真實寫照,榴開百子,兒孫繞膝,一家子的幸福莫過如此。
“涼席板凳大槐樹,奶奶孫子小姑姑”,這句順口溜說的則是老北京的普通家庭。搭不起天棚,涼席樹蔭亦能取涼。烈日炎炎,搬個小板凳坐在大槐樹下,聽奶奶搖著蒲扇講從前的故事,清風拂面,蟬聲悠長,胡同里偶爾傳來賣豆汁兒的吆喝,遙遠而恍惚,只有四合院內一家人的談笑才是真真切切的。人間故事與濃濃的親情,都在四合院里。
四合院里,有四世同堂的其樂融融,有一花一木見世界,有一磚一瓦見眾生。住在其中,心就能安定下來。
到了后來,也出現了多戶合住的四合院,或者加建、改動,成為大雜院。這里市井生活味和人情味更濃郁,讓人無法忘懷。院里一起長大的小伙伴,相互幫持的鄰里街坊,是心頭最難忘的回憶。
從前的北京城還沒有霧霾,三尺一方的土地遍是四合院。四合院拆了,胡同漸漸消失了,高樓大廈平地起,人們住在高樓里,出了電梯,你向左,我向右。人情變得淡薄了,我們都是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