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常見的座椅,也有其源流、故事與情懷。
座椅簡史
古人本沒有椅子,講究席地而坐。
東漢時期,靈帝好胡床,上行下效成為了一種風(fēng)尚,繼而椅子從胡床的名稱中分離出來。
椅子主要從唐以后出現(xiàn)。至明代,形成完備的高坐家具體系。
中國古典家具中的八大名椅有交椅、太師椅、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禪椅、皇宮椅。
八大名椅
約略按時間順序,依次介紹,當(dāng)中年代會有重疊。
交椅
椅子腿呈交叉狀,可折疊,故名“交椅”。
交椅出現(xiàn)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分直后背和圓后背兩種,明代交椅以圓后背為多。
古時,皇帝出行打獵,侍從隨身扛著的椅子便是交椅。皇帝累了,便坐上歇息。
久之,交椅成了權(quán)力的象征。
古代,在形容一個人的地位時,經(jīng)常說“坐第幾把交椅”。
燈掛椅
因造型似南方掛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燈燈盞的竹制燈掛而得名。
始于唐末五代時期,普及于明。
民間多用榆木,高級家具多用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等制成。
圈椅
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坐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由此得名。
起源于唐末五代時期,宋時初具雛形,明代發(fā)展至頂峰。
中國古典家具的璀璨明珠中,最為耀眼的當(dāng)屬明式家具,而明式家具中最為耀眼的,則是圈椅。
椅圈似天,圓而有形;椅面似地,方而規(guī)整,二者相加,宛如一方小天地。無數(shù)中外家具設(shè)計師想挑戰(zhàn)它,至今仍無人超越!
禪椅
古代禪師禪坐時坐的特定椅子。
源于禪宗文化,始于宋代。是寺廟、佛堂等特殊場合給禪師打坐的特定坐具。
禪椅面寬,適合禪師盤腿而坐。
禪椅的扶手和后背框架并非提供倚靠功能,禪椅三面的存在,起到隔絕外界的作用。打坐者坐于其上,可頓生一種遺世獨立的心境,氣定神閑,從容思考。
官帽椅
因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名。
始于宋,發(fā)展于元明。
分“四出頭”官帽椅(又稱北官帽椅)和南官帽椅兩種。區(qū)別在于搭腦與扶手是否出頭。
四出頭官帽椅源于模仿宋代所戴的帽翅形態(tài)而得名。
南官帽椅依據(jù)明朝官帽樣式而成。
太師椅
唯一以官職命名的名椅。
產(chǎn)生于宋代。
古時常說的“穩(wěn)坐太師椅”,便是指的這種椅子。
關(guān)于太師椅的誕生有兩種傳說。
第一種:南宋,奸臣秦檜時任太師。一日,秦檜坐在圈椅上休息,不慎頭巾墜落。侍候一旁的“馬屁精”見狀,便命工匠將荷葉托首安在椅圈上。秦檜很高興,“太師椅”也由此得名。
另一說法是由“文太史椅”演化而來的太師椅。“文太史”指明代才子文征明,“文太史椅”是他日用的一把交椅。他死后此椅歸文征明的曾孫文震孟所有,文震孟明末曾入內(nèi)閣為相,系崇禎朝的太師。因“太史”與“太師”偕音,加上文震孟又官居太師,所以就把這種椅子叫作“太師椅”了。
玫瑰椅
以花朵為名的座椅,頗有巧思。
始于宋代,常見于明代。明代玫瑰椅多為圓腿。方腿圓棱的玫瑰椅,多為清代作品。
椅背較低、背高度與扶手高度,相差無幾。又稱“小姐椅”,是古代小姐閨房的御用座具。
玫瑰椅的座部以上部分,獨自特色,以秀美著稱。
古代女子坐在此種椅子上,必須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坐椅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以體現(xiàn)大家閨秀的教養(yǎng)。
皇宮椅
始于清朝皇宮,以雕龍畫鳳為主,是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征。
現(xiàn)在的皇宮椅已經(jīng)進(jìn)入尋常百姓家,樣式也變得豐富起來,不僅有雕龍畫鳳,還雕花鳥、人物和山水等題材。其數(shù)量也由固定的兩張發(fā)展到六件套、十件套等十幾種規(guī)格。
座椅,傳遞著中國文明中的樸素與天真,訴說著人間的冷暖與變遷。
座椅,“坐”與“倚”,透著綿延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