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鎮,位于浙江江山境內,為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作家創作基地,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歷史上是邊區的重要集鎮,素有“楓溪鎖鑰”之稱,專家譽此為“文化飛地”,學者稱其為“一個遺落在大山里的夢。”
廿八都鎮鎮轄面積66.7平方公里,10876人口。與周莊、同里、烏鎮等著名古鎮相比,它依然是藏在深山人未識。它和那些江南水鄉古鎮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甚至帶有幾分神秘。
1100多年前,黃巢揮戈南下,在浙、閩之間的崇山峻嶺中開辟了一條仙霞古道,從此四周關隘拱立、大山重圍的廿八都成了歷代屯兵扎營之所,兵家必爭之地。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漸成為商旅要道,溯錢塘江而上的船只裝載著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后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
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衢滬杭各地。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鼎盛時期,商行店鋪、飯館客棧布滿了整條鵝卵石鋪就的大街,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
鎮區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屬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7年,廿八都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08年,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山歌)之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古樸濃郁的民俗風情,獨特厚重的文化積淀,使古樸淡雅的廿八都鎮在現代文明的包圍中顯得異樣奪目。眾多專家學者和省內外知名人士都到過廿八都,對這里的古建筑贊不絕口,認為極具歷史保護和旅游開發價值。
廿八都距離江山市縣城70公里,是一個古老小鎮。全鎮有800余戶4000余人口。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江山設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至今已有900余年歷史。
由于歷史上少受戰亂,使鎮上古建筑風貌依舊,保存較為完好。據統計現保完整、規模大的明清古建筑民居、廳堂共有36幢,公共建筑物有孔廟、大王廟、文昌閣、萬壽宮、真武宙、忠義祠、觀音閣、老衙門、新興社等11幢。在這些眾多的寺、廟、宮、殿中,以大王廟規模最大,孔廟最雄偉壯觀。孔廟建于宣統年間,占地1500余平方米,整體布局沿中軸線依次為照壁門庭、正門、前殿、天井、正殿、天井、寢殿共計三進三天井,左右為廂房,以檐廊連結,結構上,明間均為抬梁式、邊貼為穿斗式,正殿為兩層重檐歇山頂樓閣,四面飛檐出挑,十分高大雄偉。
建筑內以精湛的木雕藝術和豐富的彩繪最具特色,所有的梁、枋、脊標、天花板,均繪月山水、人物故事以及龍、鳳、花、鳥等繪畫作品,幾何圖形、牛腿、雀替、窗扇、欄板等木構件均有浮雕或鏤空雕,題材豐富,形象極為生動,猶如一座藝術寶庫。
許多人對這座古鎮怎么叫“廿八都”感到奇怪。當然,它以前不叫這個名字,古稱“道成”。宋朝時在鄉以下設都,江山設都四十四,道成地屬二十八都,此后就一直沿襲這個名稱。在江山市,至今還保留著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