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是一個千年古鎮,早在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得名。后又建成五代磚塔――雙塔、南宋抗金民將韓世宗留下的烽火墩――鶴槎山、明代建造的園林――古猗園。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古鎮之一,包括作家滴吶現在也居南翔。
南翔古名槎溪,梁武帝建國的時候,南翔還只是一個荒涼的鄉村。一天,當地農民在耕地時挖到一塊一丈多長的大石塊,石塊一露地面,就有一對丹頂鶴在石塊上空盤旋,落到石塊上歇腳。一個叫德齊的和尚認為這里是一塊佛地,決定在此建造一座佛寺。說來也怪,每天白鶴飛往哪個方向,哪個方向就有人來獻款,天天如此,從不間斷。不久就籌集到一大筆錢,破土動工建造寺院。505年(梁天監四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成鎮,便取名南翔。
南翔陸、海、空交通便捷,是投資、生活居住的理想區域。華東最大的鐵路運輸樞紐――南翔鐵路編組站就在境內,距虹橋機場12公里,浦東機場62公里,距吳凇港18公里、洋山深水港70公里,鎮區主要公路已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已開通的軌道交通11號線和規劃R17號線到市區任何一個站點不超過30分鐘,2010年滬寧城際鐵路通車在南翔北設立車站,A17將連接外環線和A12(G5)和閔嘉高架打通南翔的南北通道;內河航線蕰藻浜、橫瀝河可供500噸級船只直抵長江口,以后南翔立體交通格局將為其發展奠定基礎。
南翔鎮在宋、明、清代出過貢生34人,舉人35人,進士29人,位列嘉定縣城廂之外各鎮榜首。除此之外,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清代竹刻名家吳之璠、當代國畫大師陸儼少等風流才俊均來自南翔鎮。
古鎮交通便利,離地鐵站最近的景點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的古猗園,一般先游玩古猗園。古猗園不同的季節根據當季開放的花不同,有不同的花展,春天有海棠,夏天有荷花,冬天有臘梅、水仙,最出名的是夏天的荷花,成片的荷花點綴著古猗園的亭臺樓閣,使園林看上去更加別致;元宵節古猗園還會舉辦燈展。
云翔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年),初名為“白鶴南翔寺”。唐時達到鼎盛,寺基擴大到180畝。宋紹定年間,因理宗趙昀賜“南翔寺”匾額,寺名更為南翔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賜額“云翔寺”,故又易名為云翔寺。后因天災人禍,寺廟毀損殆盡。
該寺廟僅有雙塔一對,及散落在古猗園內的唐石經幢和宋普同塔。云翔寺于1985年起修葺,至1987年重現風姿,基本恢復原貌。南翔寺尊勝陀羅尼經幢俗稱經幢石有2座,坐落在古猗園的南廳和微音閣前,原對峙于南翔寺大雄寶殿前。一立于唐咸通八年(867年),一立于唐乾符二年(875年),是寺中的八景之一。
南翔小籠是南翔鎮的傳統名產,原名南翔大肉饅頭,后曾稱南翔大饅頭,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起始于清代同治,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由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創始,后日華軒的小籠師傅分別受雇于古猗園或自行開設松鶴軒經營,全鎮酒菜館爭相仿制,旅滬的南翔人也邀請南翔師傅,分別在上海城隍廟和西藏路開設南翔小籠店,經常顧客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