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閘位于江蘇南通港閘區的中心位置,總面積25.96平方公里,西至城閘新路、通揚運河,東至通寧大道、秦灶豎河,南至蘆涇港、站前橫路、通呂運河,北至環閘西路、寧啟鐵路,它曾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唐閘俗稱唐家閘,原為通揚運河上的一個水閘,因附近有一唐姓人家故名,該處水運交通方便,張謇創辦紗廠時選為廠址。從1895年大生紗廠建廠始,后又建立與紗廠相配套的一系列工廠和企業,如資生冶廠股份有限公司、資生鐵廠、大興機器磨面廠、廣生榨油股份公司、大隆皂廠、大達公電機碾米公司、大達輪船公司、頤生罐潔公司、阜生蠶桑織染公司等十幾個工廠企業。
至20世紀初,唐閘逐步成為新興的工業城鎮。工業的原料和產品,進進出出;各類人員忙忙碌碌;水陸車船來來往往;上下班的工人如水似潮。當年唐閘一片繁榮,它曾是世人矚目的鎮市,有“小上海”之稱。
唐閘地區最早的坐標——鐘樓鐘樓,始建于1915年,原是大生紗廠門樓,為職工上下班提供報時,它也是唐閘地區最早的坐標,從路的另一座過來,最早看到的就是這座鐘樓。鐘樓高12米,上下5層,呈長方體,四周鐘面全都標刻著羅馬數字標明時間,整點一到,鐘聲響起,順風能傳出七八里遠。
一百多歲的鐘樓,早已在時光里變了模樣,現在看到的鐘樓是近些年修復的,沿著樓內陡峭的樓梯,可以爬到鐘樓的高處。站在高處,換一個角度俯瞰唐閘,去認識一個新的唐閘。
位于唐閘大橋東側河東路33號的那幢紅樓,幾乎是每一篇唐閘游記中都會打卡的一站。唐閘紅樓的主樓始建于1919年,為大生紗廠股東高岸九的故居,是一幢三層磚木結構豪華住宅樓。清水磚墻、多坡紅瓦坡頂,滿滿地都是異域特色,馬賽克廊道、水泥石雕護欄,歐式風情尤其濃郁。1895文化創意園如果說紅樓展示的是建筑的故事,那么1895文化創意園則講述了通城工業時代的故事。
1895園區由一大批老舊廠房、建筑舊址組成,這里還有很多工業設施,都是張謇先生創辦實業留下來的。走過了工業時代的浪潮,廠房舊址搖身一變,成為了創意文化園,一間間帶著濃濃工業風的文藝小店,裝點著這片舊區的新貌,一磚一瓦里融入的都是時光的溫柔與慈悲。
湯家巷里的江山詩酒茶到唐閘古鎮來,是一定要去蜿蜒曲折的湯家巷轉一圈的,灰墻黛瓦里藏著的江南風光,總有一處能驚艷你的旅程。巷子里的尚書院,是由幾個極具有唐閘特色的小院落組成,尚書院里白墻黑瓦、雕花小窗,處處筆墨飄香。
水色染坊坐落于湯家巷的傳統復合式四合院內,是一家專注染材種植及傳統染色技藝,承襲古法染色與手作精神的天然染工坊,也是目前國內首家種植染材的染色工坊。在這里,體驗一種全新的藝術與生活。
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編寫的《中國城市建設史》中這樣描述的:“……唐閘形成一個完整而獨立的工業區,工廠外圍面向運河的一段,留有空地建成以兩層商店為主的商業街,支河與工廠之間空地建有倉庫推棧,工人住宅區則建于工廠附近,多系磚木結構平房。運河的另一側設有唐閘公園”。
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院士說:“南通堪稱近代中國第一城”。張謇所建以濠南路為中心的城南文化區,五公園,桃塢路等,曾是這第一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謇生前曾計劃把桃塢路至唐閘一線設廠建店,聯系起來,作為地方自治的樣板。因此以通揚運河所維系的與之相隔十余里的唐閘工業區,從另一側面展示其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光輝。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雨蒼桑,唐閘的地位有所削弱,但它還保留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
今天的工業其實早已褪去了舊日繁重的印象,升格成為了裝修的一種簡約格調,以及旅行的新風尚。唐閘古鎮,民族工業風情小鎮、中國近代工業遺存第一鎮以工業文明為指引,再現了一座城市的歲月浮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