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也稱寶塔,原本是印度佛教梵文“Stupa”(窣堵波)的音譯,有的也稱為浮屠,來源于印度梵文“Buddastupa”,藏語稱“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許多佛塔會刻有建塔碑記﹑圣像﹑佛經等。根據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佛涅槃后的舍利,被分成八萬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
佛塔基本由地宮、基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佛塔的平面呈方形、八角形,也有六角、十二角形的,還有圓形的。佛塔的層數多為單數,有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層……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泛指七層佛塔。佛塔有實心塔、空心塔,單座塔、雙子塔。中國的佛塔吸收了古印度佛塔和尼泊爾佛塔的建造藝術,結合了中國傳統庭院式建筑的精華,創造出了有中國風格的“佛塔”。
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公元1世紀左右佛教傳入中國,梵文的“Stupa”與巴利文“Thupo”也隨佛教傳入我國,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在古印度“Stupa”是用來珍藏釋迦牟尼涅槃后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經的,因此亦被意譯為“方墳”、“圓冢”,隋唐時期,有翻譯家創造出了“塔”字,沿用至今。
佛塔的造型起源于印度,據史料記載,釋迦牟尼佛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八個國王帶兵爭奪,分別分得一份,帶回各國建塔供奉。在釋迦牟尼佛一生中誕生地點、成道地點、首次說法地點、安居地點、從忉利天地點、化度分別僧地點、將入涅槃地點、涅槃地點八個地方,蘭毗尼花園、尼連禪寺、鹿野苑、袛陀園、桑迦尸國曲女城、王舍城、毗耶離城、拘尸那城建造了聚蓮塔、菩提塔、吉祥塔、神變塔、天降塔、和平塔、勝利塔、涅槃塔八大靈塔。這就是最初的佛塔,非常有紀念意義。
佛塔從建造初期的方形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六邊形、八邊形、圓形;外形變化中佛塔的建筑技術、佛塔的結構也日趨合理;建造所使用的材質也在發生變化,從早期傳統的夯土、木材,發展到了磚石、琉璃、金屬等多種材料。中國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為木塔、磚石塔、金屬塔、琉璃塔等,兩漢南北朝時期建造的木塔居多,唐宋時期磚石塔得到了很大發展。
塔的高度從數寸之小到數十丈都有,如吳越王所制之寶篋印塔高不過數寸,而魏獻文帝時所造之永寧寺塔則號稱百丈,為中國之第一高塔。不論佛塔的形態、大小、結構、材料如何,佛塔的基本造型由三部分組成——塔基、塔身、塔剎。早期的佛塔(窣堵波)基本上就是我們大家看到的墳墓的形式,比較簡單,像是一個半圓形的大土堆,是由基座、一個半圓形覆缽、方形平臺、塔剎構成。塔基有多種形狀,塔身呈以階梯狀層層向上壘筑,最高處收攏成塔冠。塔在組合上也有不同形式,有單塔、雙塔、三塔、五塔和群塔等;目的也更多樣化,有為供奉佛舍利而建,有為珍藏佛經而建,也有為敬八尊佛而建。
塔的功能由于具有登高望遠的特質,山水之間,臨風攬勝,綴墨題詩,特為文人墨客所喜愛,具有文學詩意的特質。登高望遠,又具料敵于前的警示功用,所以也具有國防的功能,邊界的佛塔如山西北部的佛塔有時又稱料敵塔。加上中國明清地理風水之說特興,也產生與風水有關的文峰塔,實則與佛教無關,但造形上多模仿佛塔的形式,多立于山巔水湄,用來鎮風鎮水。
佛塔具有鎮佑性、觀賞性,還有實用性。最初是為了盛放圣賢的舍利,演變為可以放置佛教經書圣物等,這成為廣大信教群眾朝覲的精神寄托,使得佛塔具有了更深層意義和象征性,是各個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