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鄉村建設嚴格落實“四不”。
保護塑造鄉村風貌,延續鄉村歷史文脈,嚴格落實有關規定,不破壞地形地貌、不拆傳統民居、不砍老樹、不蓋高樓。
那么,怎樣改造,才能使鄉村更具生命力?
鄉村的美麗需要保護,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保護鄉土建筑的原始風貌,傳承建筑特色,打造趣味性空間節點,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村落空間。只有融入了本土文化,同時契合現代的生活需求,才能讓鄉村的美更具生命力。
1)延續原有的村落空間組織,進行景觀節點的營造。
保留村落原有的交通流線和空間布局,合理利用建筑的外院打造提供居民休憩、聊天的半開式庭院空間,例如增設廊架、座椅等,但應與周圍環境相融合,而不是單純營造營造景觀節點。
2)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進行建筑的改建翻新。
屋面、墻面、檐口疊澀、門窗、柱礎、墻基、山墻等建筑結構都可以進行改造,例如為體現傳統建筑形象,大多鄉村建筑的改造都采用坡屋頂,屋頂覆蓋也可以選用青瓦或是木材等古樸材料,以體現古村文化特點。
3)結合村院空間植入服務功能,提升居民生活環境質量。
增加排水管網、空調機位、熱水器、晾曬等生活功能設施,同時這些設施應該與建筑本身相結合,例如將空調外機用木柵欄圍合,使得外觀上不那么突兀。
4)提取傳統村落元素,妥善應用于建筑構造。
在建筑和景觀的改造上多提取本土元素,營造整體古樸傳統的氛圍,例如材料的選取上多使用青瓦、毛石、砂礫,建筑形式上多采用傳統建筑的屋面、屋檐結構。
美麗鄉村,該有的模樣?
去過那么多大城市,看過那么多震撼人心的景色,但它們能帶給你的或許只是視覺上的美,真正能留在你心里的,應該是故鄉山頭吃草的老牛和田野里的野草野花,應該是村頭老榕樹下爺爺綁的秋千架和門前小溪里的小魚小蝦。
是否有那么一刻,你也希望自己的故鄉依舊如記憶中的美好,而不是如今這般老舊凋敗。
別讓年輕人留在鄉村看不到希望,別只留下孤獨的老人和凋敝的房屋,別再破壞自然和農村生態,還給孩子們一個充滿野趣和快樂的童年。
總之,開展鄉村建設行動,一定要做好前期規劃設計,然后該改造的改造、該保護的保護、該融合的跨界融合,質量優先、規劃先行、因地制宜、農民主體、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