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果寺自創建以來迎接過諸多宋代僧人香客、歷史名人,他們紛至沓來,或攬勝觀景,或瞻仰唱和,傳頌至今的宋韻之音歷千年而不衰。
1、北宋 南軒
北宋僧人,曾住持智果寺,常與宋代文豪蘇軾唱和。據宋代話本《熊龍峰四種小說》載:蘇軾在杭州任職時,酒醉中曾許諾迎娶一名妓章臺柳,不料酒醒后卻忘記了。一年后他偶然想起,為圓此事,蘇軾約章臺柳以詩問答。章臺柳才貌出眾、詩畫雙絕,蘇軾對此大為贊賞。于是他著手安排筵席,邀請佛印長老、龍井寺辯才長老、智果寺南軒長老和秦少游,一同宴飲,并為章臺柳作詩。南軒長老作“柳眼笑窺人送,裊娜舞腰纖弄。那更柳眉效蹙,三件皆出眾。尊重尊重,已作一場春夢”,蘇軾作“楊柳因風不自然,分明對面沒姻緣。如今落在丹青手,留與詩人作話傳”。此事一時在坊間流為美談。
2、南宋 陳文龍
南宋抗元將領,名相陳俊卿后裔,原名子龍,字剛中,福建莆田縣人。宋咸淳四年(1268)高中狀元,拜監察御史。因事觸忤賈似道,被劾罷官。后復起為左思諫,累參知政事。德祐末,元兵南下,陳文龍發民兵自守。為勸降陳文龍,元朝多次派人前來招降,但均被他聲厲呵止、嚴詞拒絕。后因部下降敵,陳文龍為元軍所擒。后被械送至杭州,絕食而死。據《湖山便覽》記載:“文龍葬之次日,墓上忽生刺竹,人以為忠義所感”。今陳文龍墓就在智果寺旁,后人多來此悼念這一抗元英雄。
3、南宋 朱弁
南宋文學家,是理學家朱熹的叔祖父。青年時就讀于太學,其詩頗受當時文學大家晁說之的賞識。建炎初,高宗遣使金國,朱弁奮身自薦,以通問副使赴金,為金拘留。他持節不屈,留金十七年后才得以被放歸。朱弁立勸高宗恢復中原,得罪于秦檜,官終奉議郎。郁郁不得志的朱弁在紹興十四年(1144),病逝于臨安。據朱熹記載,朱弁生前曾“遺命歸葬故山”,死后不能如愿,故“權厝西湖上智果院”,黃震也說朱牟卒后“厝智果院”。朱牟骸骨停放智果寺,當時只是權宜之計,因機緣不契,直到40年后才得以遷出下葬。
除了宋代名人外,明清和民國時期也有諸多名人曾駐留智果寺,例如:
楊云友(明)
明末女畫家,以“詩、書、畫”三絕噪于西泠,逝后葬于智果寺旁。為了緬懷她,徽州儒商汪然明在其墓前建云龕亭,并發愿重新整修殘破的智果寺。
漚詠(清)
清代僧人,幼年立志出家,投智果寺靈臺禪師剃度為僧,21歲依止金粟寺行密禪師受具足戒。后參崇寧寺靈岳古禪師,為臨濟宗南岳下第三十六世傳人。清康熙五年(1666)復興智果寺,康熙八年(1669)索筆書偈,書畢而寂,塔在智果寺之西。
清華(民國)
法師,民國十年(1921)后在西湖智果寺為知客師。精于岐黃之術,尤擅婦科,譽滿杭城和僧寮,推為現代之救命王菩薩。其暇時涉足舊書店專收歷代醫書,并著有《珍本醫書》等。清華法師故世后,在西湖智果寺所聚之醫書,于抗戰杭州淪陷時被人竊售一空。
陶廣(民國)
國民黨抗日將領,曾參加淞滬會戰、浙贛會戰等戰役。抗戰勝利后,他退役并隱居杭州。后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1年病逝于智果寺。
時光倏然而逝,掩埋了宋代名人曾在智果寺留下的足跡。但在飽經歷史研磨的滄桑后,智果寺還是于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道道痕跡:興盛與衰敗,輝煌與慘淡,讓后人在蕩漾著的空氣中嗅到了一絲絲宋韻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