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治》有曰:卜筑貴從水面,立基講究源頭。即園林內(nèi)房屋的位置最好臨水,規(guī)劃房屋時要分析水源所在。故而規(guī)劃園林的第一步是理水即布置園內(nèi)的水。
十畝左右的園林基地,取十分之三的面積,開挖水池水池形狀,隨地勢布局,最忌建成規(guī)則的方、圓樣式。以水池為中心,再輔以溪澗,水谷,瀑布,讓園內(nèi)水系曲折回還,以此擴大空間感,是蘇州園林常用的理水技巧。蘇州園林內(nèi)的池塘,通常下面會有口井,所以園林可能干涸、荒蕪,淤塞,但一旦挖開,清流依舊。
園林內(nèi)水的故事仿佛與水無關(guān),卻與水一般無處不在——引:借、泉、井
“無水不成園”,模擬天然山水的園林內(nèi)水的存在與山不相上下,而且中國文化中山為陽,水為陰,山水一處,自然陰陽。
道家尤愛水,老子說“上善若水”,莊子云:“水靜猶明。”換做儒家,孔子也有“仁者愛山,智者樂水”這樣山水仁智的說法。因此筑園的基礎(chǔ)就是“疊山理水”。
“你知道為什么叫‘理’水,而不直接叫鑿井、挖池嗎?”
因為疊山可以“無中生有”,你可以運來一堆石頭疊出一座“山”,但水是沒法“無中生有”的,所以要“借”,要引,要梳理、要通竣。
最初的園林大多在郊外、身處大自然中,尋找有山有水的地方,依山臨水,但到了晚明時期城市園林興盛,借就不易了,當(dāng)然蘇州園林中也有借水的,譬如滄浪亭,借古河葑溪之水;譬如昆山曾經(jīng)的玉山佳處直接借陽澄湖的水,東山啟園借太湖水,這都是在水邊起的園林。
最妙的“借”是網(wǎng)師園,園內(nèi)自有一股清泉——涵碧泉。1978年當(dāng)時的涵碧泉淤塞,著名的“山石韓”第三代韓良順帶工人開挖,還沒挖到一股森然涼意便汩汩而出,很快,清泉噴涌瀉出,大家恍然大悟,難怪涵碧泉旁邊有個亭子叫“冷泉”,因為此泉正屬冷泉。名字得自宋代朱熹的詩句“一方水涵碧”。
但這絕對是可遇不可求的,對于沒有這么得天獨厚的園子而言,這水就需要好好“理”了。
怎么理?鑿井,引河水,甚至引雨水……想方設(shè)法把水弄過來,而且不是弄過來就完了,還需要水是活的,最好是流動的。有梳理的意思,所以稱“理”水。
蘇州活水豐沛、水系發(fā)達,相比一些北方城市理水相對要便利得多。雖說活水豐富,但“理”起來也需要費些心神。
鑿井是蘇州園林內(nèi)最常用的理水方法。用井水好處很多,水源有持續(xù)保障,而且井水還有自凈能力,同時調(diào)節(jié)水溫,冬暖夏涼。
井內(nèi)水溫較高,魚兒也能安然過冬。因此用井水的方式較多,譬如拙政園聽雨軒附近就有一口明代的古井;留園池底則有三口“品”字形老井;獅子林、怡園、藝圃、聽楓園……池底都有井。
最為蘇州人熟知的還有虎丘的第三泉,第三泉名為泉其實也是井,傳說是茶圣陸羽所鑿,井水清澈甘冽,所以也曾稱“陸羽井”。
第三泉在地下水道中將水引入劍池,不僅保持了劍池的水質(zhì),還能保持足夠的水位。在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旱后劍池也沒水了,人們在池底看到了唐伯虎和王鏊記載在其中發(fā)現(xiàn)闔閭墓門的記載,看來上次劍池干涸是在明朝正德年間了。由此人們推測,這樣的供水系統(tǒng)可以遮擋劍池后的墓門,防止盜墓。可謂一井多用了。
再有是從墻外的河水引入園內(nèi),耦園最典型,耦園三面臨水,從東墻將河水引入,水與外界通,但園內(nèi)又自成小天地。
耦園的位置較低,河水很容易灌入,因此東墻有亭,亭下有一個閘,河水豐沛時,閘門放下,保證園內(nèi)水位,枯水期則將閘門打開,引河水入池,保證了池水的恒定水位。
也合了“耦園”藕深荷茂,園內(nèi)《高水》、《流水》古琴之音不絕于耳的“偶”與“藕”的深意;像拙政園水面較寬的園子,常常引河與鑿井并用。
好了,如今水入園中,怎么理呢?源:開源、藏源
跟疊山一樣——循自然山水脈絡(luò)。即大自然中水從哪里來,怎么行走,有哪些天然水景,又流往哪里?好的園林理水即遵循這個原則。
理水造景的時候,不妨跟一個與水有關(guān)的指意一起看最妙。這個指意便是——中國文化中,水也往往暗示著財,譬如徽派建筑中將雨水引入中間的天井,天井地下四邊有凹槽,四角有排水口,排水口處則鑿成銅錢狀,寓意匯流引財。即賞水景又能闡釋錢財?shù)木奂⑹褂茫钟腥ぁ?/span>
首先是源頭。無源之水只能是死水了。江河發(fā)源何處?瀑布、泉水、天池、高山雪水……所謂天開之水。
有泉當(dāng)然很好,無泉以井水代之;瀑布怎么來,這個太困難了,因為水是由高往低流,怎么辦?雨水,就這么簡單,譬如環(huán)秀山莊的“飛雪”,是用房檐積存的雨水,形成一股瀑布,然后注入潭中,漫散開去。不過瀑布也就是在雨水豐沛的季節(jié)才有,好在如今科技發(fā)達,有了水泵、水龍頭,就能無時無刻不飛雪了。水源常常會從深澗流出,譬如網(wǎng)師園的源頭從東南角的峽谷,順著山澗而下。
源頭的水還有一個特點,要遮。為什么?你發(fā)了財,憑什么發(fā)財?怎么發(fā)的財?這件事不適宜傳揚,所以財源通常要遮。
天然水源也如此,或發(fā)源于山坳深處,或藏于深澗長谷,保持了水源的潔凈豐沛,能隱蔽且不易斷流。源頭處也常常會有茂密的植物,一來有水處本就植物豐茂,二來也可以過濾水源。譬如網(wǎng)師園,源頭的附近就有一座中國園林中最小的橋,譬如耦園閘門處有亭,皆掩住水源。從造景而言,也顯得頗為神秘,有探究的好奇。
再者,怎么流?流:聚、散、轉(zhuǎn)、跌、繞
中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從西往東流。所以不少園子的水流走向也如此。然后需要有港灣、灣叉、碼頭、石磯、幽谷、山澗……讓水動起來、回旋起來、纏綿起來,一句話,園林內(nèi)“理水”模仿的是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所有水的形態(tài),進行局部的呈現(xiàn)。另外自然江河湖泊中,源頭之水不一定很浩瀚,會有很多河流匯入其中。所謂聚。有聚有時候也有散,有分支,這樣的水才自然、多樣。
譬如拙政園,中部是主體,東南角有一個小水池,旁邊種芭蕉可聽雨,水體被山、橋、亭分為大小不同的7塊。遠香堂可以賞荷;和風(fēng)四面亭拉長了視線;小飛虹增加了水面的空間層次感,再遠是一個水閣小滄浪,與小滄浪遙遙相對的是見山樓,樓建于水上,可見倒影。
疊山可以只談山,但理水不能只談水,因為水是無形的,必須和山和地勢和建筑結(jié)合,有水隨山轉(zhuǎn),山因水活的意思,山是骨架,水是肌肉,山石建筑是靜的,水是動的。所以山水造景的結(jié)合必須十分緊密,也合了陰陽相和的天地大道。
最妙的山水結(jié)合的園子非網(wǎng)師園莫屬,尤其是復(fù)制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殿春簃,山水相和仿佛交響樂一般,被歷來的造園名家津津樂道。
這些水的造景也就罷了,最想不通的一種水的樣貌是——開闊浩淼,園林本就是微縮的真山水,還要講煙波浩渺太強人所難了吧!
理水既然是模仿還必須得硬著頭皮上,制造這種效果的方式是——對比。自然山水中也有類似的對比,譬如很多人都去過雁蕩山的大龍湫,大龍湫下有一潭,大家都覺得那個潭很大很深,而真去測量會發(fā)現(xiàn)一點都不大,是因為周邊環(huán)境對比襯托的緣故,所以理水中大水面的做法便是用對比的方式。
如網(wǎng)師園和藝圃,園子中的水池面積雖然并不大,但感覺水面寬敞,房舍、亭閣都退到后面去了。而且園中水面的流轉(zhuǎn)、岸線凹凸有致的港、汊、灣、塢,使水面有不盡之意。
特別是藝圃,整個水榭架在水上,似乎水從屋下淌流而過,有遼闊通透之感。很難想象不過是到此為止。
理水如理財,最后,流往哪里?百川入海。大家都曉得。這個海是仿佛九寨溝所稱的海子——池。
想想也是,你找到財源,掙了一桶金,然后,直接用掉……這個,也太敗家了吧。
對于理水也如此,好不容易引了一條水流,然后直接流進池子里,完全沒有水行進的過程,沒了港灣的回旋蕩滌,沒碼頭可以上船游覽的出發(fā)點,沒有山石的阻隔跌宕,少了山泉流石的潺潺之聲,沒有懸崖深谷巍峨深邃的對比,瀑布疊泉速降的酣暢淋漓,也太單調(diào)無趣了吧?
所以從這點上理水居然跟理財很像!
不同渠道的開源,保證水流(財富)源源不斷,小溪聚江河,成規(guī)模;水的元素遍布園內(nèi)各個角落做不同的造景,財富也是,分歸各處,平衡使用;深井大池儲備,干旱時不會枯竭,閘門控制水量,雨水太過豐沛時可以分流出去。
錢財?shù)氖褂靡参磭L不可,到了一定程度非常適合做慈善捐助,對于整個園林的水系(財富)運行大有裨益。
孟子說:“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對呀,看水的動態(tài)多好呀,不過中國古建筑園林藝術(shù)專家陳從周所著的《說園》中卻有:“園林用水,以靜止為主。”的說法,頗有“水靜猶明”的自省意味。
網(wǎng)師園就按這個說法有了一座“引靜橋”。不過水靜也容易有一個問題——死。
除了要引活水入園,造成一些水道起伏的流動外,凈水還有一個方法——生物凈化。最常見的是種荷花,可以凈化池水,還可以降低園內(nèi)的溫度,所以所謂“荷風(fēng)”并非只是詩意的描述。池中荷葉田田,亭亭玉立,“堤彎宜柳”柳樹婀娜嫵媚,直線曲線相得益彰。
除了植物凈化,還有動物,有了足夠的面積,形成了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后水便不會死了。
這個生態(tài)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園林中很多的元素都是這樣一點點累積出來的,絕不僅僅是好看好玩,有很多實用性。譬如水中容易滋生藻類,于是養(yǎng)魚,魚吃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