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自然美與建筑美比作中國古典園林的骨骼,那么詩畫美就是園林的血脈,意境美則是園林的氣質與內涵。
意境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創作與鑒賞的重要美學范疇之一,同時也是品評的重要標準。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意境是借助園林形象所體現的一種境界。通過詩文、繪畫的意境,對山、石、水、花、樹、亭等元素進行組合營造,擬繪出獨特的園林境況,表達一種“意在言外”的虛境。
(一)儒、道、釋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儒家尊禮比德主張入世,道家超脫、親近自然,其風格概括為“飄逸”,而禪宗重視心境。
這是中國園林乃至中國藝術思想進化的三部曲,其哲學審美概括為兩種理想:
一是儒式的華麗繁復之美,在皇家園林中有明顯體現;
二是道、禪的平淡素凈之美,表現在南方私家園林的形態之中。
比較兩種審美,莊重華麗的高雅美,平淡素凈的天然美,都被認為具有極高的藝術境界,觀者在各園林中體會不同的意境。
(二)對比枯山園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其園林設計深受中國影響,但最終卻能形成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
其中最典型的當屬枯山水庭園。它是禪宗思想與園藝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反映修行者“苦行”及“自律”的精神。
雖然日本庭園對意境的營造同樣有著高度的表現手法,但對色彩的運用方面較弱,這是日本庭園設計中在色彩方面的一部分缺失。
枯山水中最具代表性色彩有枯寂的砂礫白、幽暗的苔蘚綠和清幽的翠竹綠。日本庭院更注重觀者自身感受與體會,但缺少色彩的運用往往無法使觀者更直觀更好的體會園林所表達的意境。
枯山水庭園中選用枯寂的白砂石當做模仿山與水的材料,以借用白砂石“不老”的特質對超越生命的精神進行表現,但砂這種“不老”的特質是建立在一種沒有任何情感存在與沒有生命的基礎之上。
白砂石冰冷的色澤,時常會給人一種冷漠、凝重之感,從而能夠營造出悲涼與哀戚的氛圍。
與其說枯山水庭園在造園中有意識地排除色彩,不如說是對中國的水墨畫在景觀設計中更深的挖掘。
雖然水墨畫并不像其他繪畫那樣多彩,但庭園也必須要恢復其本來更加大方、自由、有力的姿態,對色彩的興趣也必須進一步提高。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造園者通過巧妙地色彩運用表現出不同的風格,也表達出各自的精神追求。
最終使得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園林。
從園林設計整體來看,每一種色彩的位置和作用都被清晰的表現出來。
造園者充分利用色彩本身具有的豐富表現力,有序、和諧地組織各種顏色,形成多樣的色彩關系,從而產生舒適、愉悅的視覺感受。
在當代風景園林設計中,只有深入了解色彩的精神內涵,掌握豐富的色彩語言,才能造就能與觀者產生共鳴的色彩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