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的建造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此后始終沒有中斷,但所謂“文人寫意山水園”則發端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南。
當時北方大批士族南遷,文人熱衷玄學清談,反樸歸真和佛家出世思想盛行,于是一部分士族文人追求親近山林、隱逸安居的生活。
在城市中仿造自然之趣,遠比真的山林更舒適,所以就產生了“文人寫意山水園”的雛形,“有若自然”就成了千古不變的造園準則。
(宋)劉松年《四景山水圖卷》秋景
宋代蘇州社會穩定,造園活動十分活躍,由此產生許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
“寫意山水”,就是仿自然山水意境的意思。所以,城內造園力圖仿自然山水,城外造園則選山清水秀之地。
除蘇州城內,郊外的石湖、堯峰山、天池山、洞庭東山西山,都有私家園林別墅。
當時蘇州著名的園林有蘇舜欽的滄浪亭、朱長文的樂圃、范成大的石湖別墅、蔣堂的隱圃、史正志的萬卷堂、梅宣義的五畝園、章楶的桃花塢別墅等。
其他還有官家造的館舍,如姑蘇館、望云館、高麗亭、吳門亭等。
范仲淹景佑二年奏立學府,首創蘇州書院園林。而衙署也都是園林化的建筑群。
元代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又有進一步發展,藝術手法達到新的水平。當時有徐達佐在吳縣光福的耕漁軒、顧仲英在昆山正儀的玉山草堂、張士誠的錦春園,還有著名的獅子林。從文字記載看,這些園林無不花卉林木錦簇、樓閣庭園疏密有致。
中國文人的隱逸思想由來已久。老子理想的“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世界就是一種極端消極的隱逸。
歷代的文人只要遇到挫折,往往用隱居來逃避現實。
當然,他們多數人不會像老子那樣清苦,所以,宋元蘇州園林有隱逸之情,也有游冶之興,是一種兩可心態。
如張士誠的錦春園,就開挖了御園河,供張士誠與嬪妃蕩舟其間。
無論是隱逸還是享受,“文人寫意山水園”都崇尚親近自然山水,哪怕是人造的山水也在所不惜,因此文人山水畫對造園的影響就不可小看。
宋代中國畫的成就是眾所周知的,當時山水畫已經達到全盛,文人畫體系也已完善。
北宋初年,開封、洛陽等地山水畫家如范寬,擅長表現“峰巒渾厚,勢狀雄強”的北方山水。當時也有畫僧惠崇、貴族趙令穰、王詵等的山水畫向幽美抒情發展,擅長小景山水,往往有典雅的裝飾之風。
南宋集聚江南的山水畫家如李唐,晚年有感于江南秀美山川,章法上開始打破了北宋山水畫表現重巒疊嶂的全景式構圖,塑造出優美動人的局部景觀。其后的畫家李松年承襲李唐畫風,多表現江南風景。
元代文人繪畫以山水、梅竹為主流。中后期文人畫家多集中在江浙一帶,他們的作品常常流露出世隱逸的情緒。
這個時期,有不少文人畫家參與園林的設計,因而園林與文學和山水畫的結合更加緊密,形成了中國園林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文人山水畫的意境就被文人畫家義無反顧地帶到園林設計中來。
仔細推敲蘇州園林的山水畫意境,我們也會發出疑問:宋元園林已無從覓見蹤影,即使是明代的園林,我們也只看見有限的圖像記錄。
而從現在的園林看,小巧優雅的園林盛得下多少滂薄的山水意境?
即使小中見大也難得有氣勢。
其實,如上文所說的“小景山水”、“局部景觀”,就特別值得注意。這些作品和元末明初畫家倪瓚、明代中期畫家沈周、唐寅、周臣筆下的園林有許多相似之處。
想來是“小景山水”、“局部景觀”對園林構想影響更大。
當然,這也造成了另外一個結果,就如劉敦楨先生所言:“中國古代園林地布局與若干具體手法局限于山水畫地意境中,得不到更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