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座落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因其建造的悠久歷史,建筑所表現出來的民族審美特征,以及對研究藏民族社會歷史、文化、宗教所具有的特殊價值,而成為舉世聞名的名勝古跡。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
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墻,內有千座宮室。松贊干布在此劃分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蕃,并遣使周邊各國或與鄰國建成姻親關系或訂立盟約,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
布達拉宮主體建筑的東西兩側分別向下延伸,與高大的宮墻相接。宮墻高6米,底寬4.4米,頂寬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磚石。墻的東、南、西側各有一座三層的門樓,在東南和西北角還各有一座角樓。宮墻所包圍的范圍全都屬于布達拉宮。
宮墻內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著原西藏政府噶廈的辦事機構,如法院、印經院、藏軍司令部等。此外還有作坊、馬廄、供水處、倉庫、監獄等宮廷輔助設施也都設在這里。
宮墻內的山后部分稱做“林卡”,主要是一組以龍王潭為中心的園林建筑,是布達拉宮的后花園。神秘的雪域高原西藏,這里曾經孕育出古老的人類文明,優美的藏傳佛教藝術也誕生在這里。
公元七世紀中后期,佛教傳入西藏,經過一千余年的發展奠定了古代西藏政教合一的政權形式。藏傳佛教在廣大的藏民心目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無論從建筑技術、建筑規模、建筑藝術、建筑文化等各方面藏傳佛教寺院建筑都代表著藏式建筑的最高水平。
藏傳佛教在西藏擁有行政權力、文化教育的職能,故藏傳佛寺建筑的內容組成與漢傳佛寺有很大不同。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內包括有信仰中心——佛殿、佛塔;宗教教育建筑——學院(藏語為“扎倉”);管理機構——活佛公署,以及辯經場、僧舍、庫房、廚房、管理用房等。在達賴、班禪等高等級喇嘛經常駐錫的寺院內尚有宮室建筑(藏語稱“頗章”)。有的寺院內擁有數個學院及佛殿,所以一般藏傳寺院的規模皆較大。
藏傳佛教寺院建筑廣泛的分布在我國的西藏、青海、川西、甘南、內蒙等藏傳佛教傳播的地區,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宗教建筑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