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鄉村旅游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推動力。實際上,并非所有鄉村都適合走旅游發展的道路,旅游業僅僅是鄉村產業發展的路徑之一。當前,許多鄉村陷入了“旅游化”的思維困局,忽略了鄉村振興的本質。那么,如果從產業發展的角度,鄉村需要怎么樣的發展路徑?或許,“整村運營”的探索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示。
整村運營的路徑探索
一、鄉村運營的誤區
當前,鄉村運營出現了同質化傾向。許多村莊盲目追求農旅化、康養化、民宿化,看似符合目前的政策引導和市場趨勢,卻忽視了村莊的實際情況和個性需求。這種做法更多的是為了迎合市場、媒體、資本和政績考核,而非真正從村民和村集體的利益出發。結果是,大量資源投入后,村莊并未實現真正的振興,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市場吸引力。
二、鄉村運營的方向
可能有的人會說,鄉村面朝黃土背對青山,空氣清新環境優美,本身就具備發展康養、旅游的先天條件,如果不考慮這些方向,鄉村還有哪些發展潛力?
鄉村運營的關鍵在于轉變思路,才能夠發現不同鄉村的價值潛力,進而找到適合本村的發展路徑。具體來說,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系統考慮:
1.突出村莊特色。每個村莊都有其獨特的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鄉村的發展和運營應立足于鄉村自身的本色和特長,發展差異化、個性化的產業。例如,有的村莊可以發展特色農業,有的村莊可以發展手工藝產業。
2.強化內生動力。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鄉村運營要注重培養村民的參與熱情,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進而帶動整體氛圍促進整村發展振興。比如,可以通過組織培訓和講座,提升村民的技能和知識水平。
3.注重長期規劃。國內的鄉村大多是千百年傳承,管理者也好,村民也好,都是鄉村的核心主體,鄉村的發展應該具有長遠眼光,不應局限于短期效應和一時的政績。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確保鄉村后續發展的動力和長期價值。如福建省永定區溪口村,通過制定長期規劃,成功實現了從傳統農業村向旅游村的轉型。
三、鄉村運營的路徑
整村運營可以采取以下實踐路徑:
1.整合資源,搭建服務平臺。通過搭建整村運營服務平臺,整合村內外的生產資料、生產要素,為鄉村發展提供支持。浙江烏鎮,就通過整合全鎮的旅游資源,搭建了烏鎮旅游服務平臺,帶動了烏村等鎮域其他村落融入旅游業各要素的協同發展。
2.創新機制,發展村集體經濟。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機制創新改革,提升經營的靈活性,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增強村莊自我發展能力。
3.優化空間,變革生產關系。圍繞村域農田資源,進行空間優化和資源權屬變更,讓生產資料變為發展資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4.明晰產權,促進資源資產化。對村內可經營性的閑置資源和低效使用資源進行產權關系梳理,構建交易產品分類和價格體系,引入市場機制激活資源的價值。
5.建立分配機制,保障村民利益。這方面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就做了比較好的嘗試,他們協同村集體建立運營收益的分配機制,最大程度確保村民共享發展成果。
6.提供賦能服務,推動創新發展。通過提供品質生產、品牌包裝、銷售渠道等價值服務,賦能鄉村產業系統發展,為實現鄉村均富、鄉村發展注入新切實動力。
四、村域啟動,縣域推動
整村運營可以說是鄉村的再次創業,不僅需要視野、思維、行動和資金,更關鍵是區域(縣域)整體發展的氛圍,是區域層面的系統布局和戰略考量。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整村運營需要區域層面的系統支持和配套支撐。具體來說,縣一級需要為整村運營的發展提供以下配套和服務:
1.培養鄉村帶頭人。通過綜合能力的培養,加強帶頭人對整村運營的認識和理解,提升鄉村帶頭人對產業發展的敏感度,具備捕抓產業基礎和系統發展的眼界和思維,做好產業布局和引領,具有帶動集體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意志。
2.構建要素流動服務。如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以縣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為中心,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有序流動。
3.建設社會化服務平臺。以縣級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建設為要點,實現農業服務的雙輪協同。這方面安徽黟縣就有比較好的實踐。
基于產業發展的整村運營,要求我們回歸鄉村振興的本質,關注村莊的內在需求和產業特色,通過創新機制和優化資源配置,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從突出村莊特色、強化內生動力到注重長期規劃,整村運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和優化空間,讓不同鄉村都可以實現特色化和差異化的發展,從而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