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沁水縣東南40公里處的沁河西岸,隱藏著一個充滿歷史底蘊的古村落——郭壁村。這個村落依山環水,風景秀麗,文化積蘊深厚,是山西歷史文化名村之一。
郭壁村整體建筑南北長約2500米,主要建筑群有韓范宅院、府君廟、三槐里、青緗里等。郭壁村古建筑群建筑種類繁多,是一處明清時期鄉村集鎮的代表作,是研究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郭壁村(圖源沁水縣嘉峰鎮人民政府,僅用于學習交流)
歷史溯源
郭壁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中,秦軍曾在此屯兵。北宋哲宗年間,郭壁方圓八里就已經很有名氣。明清時期,郭壁村作為沁河的一個重要渡口,是晉東南地區重要的商貿集鎮,因水運發達、經濟繁榮,被譽為“金郭壁”。
建筑格局
郭壁村在行政區劃上分為郭北和郭南兩個村。郭壁村古建筑群現存明、清民宅3400余間,窯洞數百孔,廟宇7座、閣樓10座,有進士宅院13處,行宮建筑1處,祠堂2處,古井18眼。整體建筑素有“三城”“三寨”之說,南北長約2500米,一條古商貿街貫穿其中。郭壁村古建筑群以家庭為紐帶而建,以閣樓宗廟加以城墻相連為寨堡或城,與山水相融形成了較為獨特的建筑群體。
主要建筑
王家宅院
王家宅院由“三槐里”院落和“青緗里”院落組成。三槐里被當地人稱為王宅圪洞,“圪洞”是小巷的意思,是一個具有山西方言特色的詞。三槐里共有9個院落,分布在一條“圪洞”兩旁,大部分院落都嚴格遵循晉東南古村落大多采用的“四大八小”形制,門額書有“耕讀”“敦睦”“寅賓”等字樣。在三槐里的9座院落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王氏進士第,院門匾額達3層。
青緗里是一座古堡式建筑,存有堡墻,當地人稱“堡中堡”,內有一眼古井。青緗里堡墻高約30米,中間寨門為磚拱小窯門,其上寫有“青緗里”三字,門前有26級臺階。南側院落原是一座書院,門匾“文魁”二字。院內東側為一座面闊五間的二層樓房,明柱廈檐,6根明柱高10余米,均為石柱。北側院門高而狹長,門匾上書“極高明”三字。院內是一座高三層的鏡面式小樓,為明代風格。下面兩層為居住所用,第三層是敞開式的閣樓。
韓范宅院
韓范宅院位于郭壁村北,門樓高約十幾米,門樓上有“進士第”三個字,兩側八字靠壁下置滾球獅子,獅座抱鼓。影壁為一幅磚雕圖案,中間為梅竹松鶴,周圍鑲以各種小型花卉。影壁兩側分南北兩院。北院門向西,有一道院門,門額上書“戰兢”二字。南院門為拱形石券門洞,周邊飾以麒麟、祥云等磚雕作品,門額雕刻“雝肅”二字。
▲韓范宅院(圖源沁水縣嘉峰鎮人民政府,僅用于學習交流)
府君廟
府君廟地處沁河之東,坐北朝南,是后人為祭祀唐代長子縣令崔玨而建。山門面闊三間,二層樓閣式建筑。下層正中為門洞,兩側前設兩根柱子達二層墻腰。柱頭用大額枋,額枋上另加一短柱,短柱上設普拍枋,其上用四輔作單下昂斗拱。山門上方倒坐一間面闊三間的舞樓。山門建于明代,舞樓是清代改建時增加的。
府君廟分前后兩院。前院主殿為關帝殿,兩側各有通道與后院相連。后院正殿祭祀崔府君,正對面是一座舞樓。正殿的大架、斗拱具有金代特征。舞樓保留了元代風格,呈正方形,單檐歇山頂,四角以粗木柱支撐。木柱收分、側角,升起明顯。舞樓所用斗拱為四輔作,下昂為琴面真昂,除柱頭的轉角輔作外,每面各設補間斗拱三朵,僅正中一朵出45度斜拱。在舞樓的構架中不設抹角梁,屋面的腰榑、承椽栿皆由昂尾撐托。舞樓出檐較深,舉折平緩,脊獸為琉璃。舞樓頂部為藻井。
▲崔府君廟正殿(圖源沁水縣嘉峰鎮人民政府,僅用于學習交流)
郭壁村的古建筑群不僅具有歷史價值,還具有防御功能。整個村落以家庭為紐帶而建,以閣樓宗廟加以城墻相連為寨堡或城,寨與堡或城與山水相融,形成了較為獨特的建筑群體。這些建筑群之間通過內門樓或過街門樓分成若干個互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街區,這些街區均以“坊”或“里”命名。這種獨特的建筑布局不僅增強了村落的防御能力,也豐富了村落的文化內涵。這些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不僅是山西的藝術留存,更是全國的一大瑰寶。他們不僅見證了郭壁村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傳承,也為人們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