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尉宮位于福州市羅源縣,始建于五代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南宋和明清多次重修擴建。
圖源福州文物局|陳太尉宮
唐末時陳氏先祖陳蘇隨閩王王審知入閩,這里最初是陳蘇為紀念遠在河南固始的祖先而造,為陳氏宗祠;陳蘇去世后,鄉人感其功德,立像入祠奉祀,還在宗祠前建造宮殿,改稱“大宮”;南宋年間,陳蘇的第十五世孫陳慶在18歲時在抗金戰爭中戰死,宋嘉熙三年(1239年)被追封為“都統伏魔太尉”,大宮擴建同時改稱“陳太尉宮”。
陳太尉宮坐西向東,由宋代的正殿、明代的北配殿和清代的南配殿、戲臺、兩廡、宮門組成。其中正殿是整個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碩大的梭柱、月梁、皿斗都是閩地早期建筑的重要特征。1986年,通過碳十四年代測定技術,證實了正殿的部分構件確為宋代原構,存世已超千年。
圖源福州文物局|陳太尉宮
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面闊開間的尺度宏大,甚至超過了北方的唐宋遺構;采用抬梁式與穿斗式混合構架;正殿的柱子采用“梭柱”的做法,且前殿殿身的六根柱子收殺顯著,柱身粗壯有力;
圖源福州文物局|陳太尉宮內部
皿斗也是殿內一大特點。所謂“皿斗”就是指斗出現呈弧形曲線的“斗敬”,使得斗的底部似有一塊皿板。這一做法在北方的唐代木構建筑遺存中已經難覓蹤跡,而在福建地區則得到了較為長久的保留(華林寺的斗拱底部也存有皿板退化的殘跡)。日本中世時期奈良東大寺南大門受到閩浙影響,也可見“皿斗”。
如今,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陳太尉宮的香客絡繹不絕;每逢重大民間節日,則由十三境輪流迎神,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