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
位置:浙江省寧波市西郊靈山
國保: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稱為“江南一絕”的保國寺始建于東漢,唐代時被毀,重建于北宋時期。大雄寶殿是全寺主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比北宋官方頒布的《營造法式》還早90年,被譽為“中國南方第一古建”。
圖源保國寺景區(qū)官方|保國寺大殿
保國寺大殿為單檐歇山頂建筑,采用的是我國南方地區(qū)流行的三開間廳堂式構架,進深大于面闊,平面進呈縱長方形,這在同時代的佛殿建筑中極為罕見。
圖源保國寺景區(qū)官方|保國寺大殿內(nèi)部
令之聞名于世的還屬其精湛絕倫的建造技藝:大殿用材碩大,斗拱結(jié)構復雜,用材斷面高寬比為3:2,達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強受力效果;大殿僅利用斗拱之間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枚鐵釘就將建筑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jié)合在一起,就承托起了50多噸的屋頂。
圖源保國寺景區(qū)官方|保國寺大殿前檐心間柱與闌額
保國寺大殿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蟲不蛀,鳥不入,蜘蛛不結(jié)網(wǎng),梁上無灰塵。要知道在江南地區(qū)多雨潮濕、臺風頻繁,一座木建筑不僅屹立千年不倒,而且始終保持著不腐不蛀不落灰的狀態(tài)是非常神奇的。其實這與三個因素有關——
一來是因為木材。保國寺采用的是黃檜(guì)木,這種木頭可以生長兩千多年,木質(zhì)堅硬質(zhì)地細膩,含有的刺激性的香味可以避免鳥雀蟲蚊靠近(可惜黃檜木在中國大陸已經(jīng)絕種);
圖源保國寺景區(qū)官方|藻井
二來是因為梁架。大殿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jié)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錯落有致、如魚鱗般層層相貼的斗拱和天花板、藻井一起遮住了大殿的梁架,所以乍一看整個大殿是沒有梁的(所以大殿也被稱作“無梁殿”),也讓鳥類沒有了筑巢的空間。
三來是因為建筑結(jié)構。大殿上層有許多采光口和通風口,形成了一個別致的“風道”,外面的空氣進入“風道”形成回旋氣流,回旋氣流不停地在保國寺的大殿里旋轉(zhuǎn),而且還可能產(chǎn)生了類似超聲波的聲波,使飛鳥不敢接近,房梁上不容易落灰。
除此之外,它的屋架采用不對稱形式,使得禮佛空間更大;左右斗拱略有差異,可能與浙江一帶工匠喜歡分邊施工、暗暗競技有關(稱作“劈作”),這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劈作”實例;
殿內(nèi)的四段合瓜棱柱是中國最早的實例,柱身有明顯的側(cè)腳,既省材又牢固美觀,為現(xiàn)存古代木構建筑中所少見;闌額兩肩有卷殺,額下采用了蟬肚綽幕構件,額枋上的彩繪可以看到留出了八塊白色,為宋代《營造法式》記載的“七朱八白”實例,頗為罕見。
保國寺大殿營造時正值“海上絲綢之路”的全盛時期,寧波作為重要樞紐,保國寺所代表的地域建筑文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日本、高麗等國,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對比同時期的日本、韓國木構建筑,都帶有明顯的中國宋代區(qū)域建筑特色。而保國寺大殿作為該時期現(xiàn)存唯一的實物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