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這片鐘靈毓秀之地,有一座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古村落——縉云河陽村。這個村落不僅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悠久的歷史背景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江南古村落。
河陽村,位于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新建鎮,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古村落。河陽村是一個以宗族血緣為紐帶、聚族而居的千年村落,古建筑群占地0.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首批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景區(民俗文化旅游村)。
▲河陽古民居鳥瞰(圖源浙江省人民政府,僅用于學習交流)
歷史溯源
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33年,由原吳越國掌書記朱清源兄弟為躲避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而定居于此。由于他們的原籍是河南信陽,因此將這個村莊命名為“河陽”。幾個世紀以來,河陽村一直是文化和歷史的寶庫,朱氏家族歷代祖先秉持耕讀傳家的理念,重視農業且經營商業,使得此地人才輩出,富甲一方。
村落選址
河陽村背靠仙霞嶺的中峰山,十分地堅實穩固。左右各有兩座山分別作為中峰山的左膀右臂。上砂(風水學術語,指的是穴場水流的入口)有兩座相對較為高大的山;下砂(地形中的下水口方向)為兩座相對較為矮小的山。而上中峰山右側的無名溪和中峰山左邊的碧河溪分別流入村前的建陽溪,形如玉帶,環繞著整個村落空間,加上村前玉兔山、東溪山、前山以及大小眠牛山作為案山,是典型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四靈”山水形態。
同時,河陽村背靠的仙霞嶺中峰山坐西南朝東北,與周邊的小山脈形成五龍搶珠之勢,一體相連的五座山體綿延至村落,就像躺椅椅背,對河陽村落形成“重重護送”景象,山體平緩沒有山體滑坡等危險,順山而下的溪流,又可以滋養良田。而河陽村左右是仙霞嶺余脈,左首大小巖山,右首是二井山、黃碧山,猶如兩個扶手,將河陽撞在環抱,成為河陽的天然屏障;左前方是河陽溪匯聚六條小溪形成的雙港,一波三折,宛如玉帶飄舞青山之中,可以直通金華、嚴州、處州。此外,河陽村處于盆地中,冬天能夠最大限度的采光,夏天又可避免太多烈日,盡可能地利用大自然。
整個村落選址于“五龍搶珠”“金雞玉兔翠”的風水寶地,依據西南高、東北低的自然生態而將西南定為“伏位”(即坐向),形成前低后高、依山面水、“四靈”俱全的山水形態結構,可謂中國堪輿學中十分罕見的范例。
▲河陽古民居鳥瞰(圖源縉云文旅官微,僅用于學習交流)
空間布局
河陽村坐落在地勢較平整的丘間平畈上,聚落形態呈“蝴蝶”形,整個村落以八士門街為中軸線,道路結構有序而豐富,基本遵循著“中”的概念——以古街為軸線左右展開。
古街有150多米長,3米左右寬不等,貫穿全村中心地帶,是全村商業、文化、娛樂集中之地。其余街道縱橫有致,呈“五縱四橫”的結構形態(四縱有新路、河陽古街、碧山路、答樵路;五橫有后溪路、問漁路、八士路、乘云路、保居堤),構成了河陽古村用地骨架。
古民居建筑分布亦以古街為中軸線,其左右分布了5個古建筑群,6個宗祠,32間古廟。朱氏家族以中街為中軸線聚族而居的方式,呈現出以宗族為紐帶的村落格局。整個村落在布局上既有效劃分了功能布局,又合理地避免了災害,更能有效滿足生活的基本要求。
▲河陽古民居(圖源縉云文旅官微,僅用于學習交流)
建筑特色
河陽古民居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兩代,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為主,院落之間以卵石鋪成的巷子相連,形成了獨特的“回”字形布局。這種布局不僅美觀大方,還充分考慮了采光和通風的需求。房屋的墻壁以卵石和黃土混合筑成,呈現出一種古樸的黃色,屋頂則是典型的江南坡屋頂,覆蓋著青瓦,顯得古樸而典雅。走進古民居內部,雕梁畫棟、精美絕倫的門窗雕刻以及古色古香的家具擺設,都讓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生活場景中。
▲河陽古民居鳥瞰(圖源河陽古民居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馬頭墻群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標志性元素,有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兩疊式、三疊式、四疊式、五疊式。按照等級區分,最高級別的中馬頭墻可多至五疊,俗稱“五岳朝天”。在河陽的尋常百姓家,最常用的是三級馬頭墻,俗稱“連升三級”。在每只馬頭墻的頂端都裝有挑檐,俗稱“馬頭”,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數種。河陽民居中常見的“馬頭”為“鵲尾式”,形狀如同高高翹起的喜鵲尾巴,仿佛飛翔的喜鵲剛剛降落大屋,寓意著吉祥入戶、喜氣臨門。令人驚訝的是,江南最長的一組馬頭墻并不在徽州地區,而是坐落在河陽村的“答樵路”上,這里綿延起伏著32垛馬頭墻,排列成近百米的長度。正面看,它們像奔騰不息的群馬,爆發出動感的力量;側面看,它們是黑白相間的音符,演繹著躍動的音律。
▲馬頭墻群(圖源河陽古民居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主要建筑
朱大宗祠
朱大宗祠位于河陽村河南19號。據村民朱益清口述,該宗祠為紀念始祖朱清源而造,始建于明代初年。原在村左,石佛嶺腳前,明代正統十四年(1449年)毀于戰火。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遷建至黃碧山之西麓。前福建道監察御史陳鴻寶公,有“亢濮大宗”贈額,遂沿稱為“大宗祠”。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修葺,道光六年(1826年)再次改建,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軍強行拆毀,同治二年(1863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間重建,2005年年底修繕。
祠規模較大,主體建筑采用石方柱,部分采用圓柱,牛腿為八仙及“S”形卷飾。磚木結構,二進二院式。第一進天井以鵝卵石鋪成銅錢形狀,東、西側設雙披廂廊,正前方圍墻東、西兩側設一五花式封火山墻,正大門設八字門,上懸紅底白字木匾:朱大宗祠。前金柱間設木門,檐柱與前金柱間形成廊,檐柱上設牛腿,以人物、獅子等雕刻為主,上為廊桿并施望磚,門廳七開間,明、次間四柱七檁,抬梁式,梢間以抬梁、穿斗結構,盡間為穿斗結構,并隔斷,明間后檐柱與第二進之間設戲臺,用四柱,歇山頂,臺周沿用“萬”字紋圍欄,并以四木柱支撐,柱頭上略有卷殺,飾蓮花瓣,戲臺設彩繪吊板,后角柱上牛腿以人物、獅子為主要題材;第二進天井以鵝卵石鋪設成蝙蝠、銅錢等形狀,東側有一水井,用碑石鋪成井欄,四面內外均刻有文字。
▲朱大宗祠(圖源河陽古民居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玉天公祠
玉天公祠位于河陽村河北7號,外倉園大輪坑石橋頭,又稱恒三十八公祠,神主為二十九世朱玉天(1671年-1721年),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祠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175平方米,為三合院式,磚木泥混合結構,屋頂硬山造,水泥地面,按中軸線依次由門廊、天井,上廳及東南、西北兩側廂房組成,門廊二柱二檁,單披廊,上廳面寬三開間,明次間四柱七檁,中間已經用墻隔開,明間枋下雕刻有花卉及動物圖案,月梁上雕刻有鳳凰,雀替下設花鳥。上廳明間后廳原為放置祖宗牌位,東南及西北兩側廂房二柱三檁,原為廊,土地改革運動期間戶主將其改為房間,現辟為村民文化活動及商業空間。
文翰公祠
文翰公祠位于河陽村村北,又稱墩四十六公祠,俗稱三百田,始建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太平軍拆毀,清光緒四年(1878年)重建。祠寬25米,總進深(兩進)包括前庭內院32米,總占地800多平方米。第進內過廳為石方柱,第二進正廳為術圓柱。正廳和廂房的屋面采用不同的墊瓦方法。祠堂內木雕精美,整個大木構架被雕刻得十分精致,裝飾主題為植物紋飾、花鳥。過廳、正廳梁架上繪有幾何圖案和人物故事的彩畫。牛腿的形式有人像、鳳、動植物、文字以及“S”形等,都含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前庭院地面用卵石鋪就,庭院內豎有四根旗桿柱。祠堂內掛滿了不同年代的牌匾,是河陽民俗陳列館,展示河陽人民歷代各種生產生活用具、家具等。
▲文翰公祠(圖源河陽古民居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
八士門
八士門為紀念宋、元時期朱氏先后出了八位進士而建,位于村口、正對中峰山主脈中央垅入脈處,是古中街的主入口,也是河陽村古時候的正大門,河陽村人每遇紅白喜事都會經過此門。
由此可見,除了建筑風格獨特外,河陽村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宋元兩代期間,河陽村曾涌現出八位進士,進而形成了著名的“義陽詩派”。這些進士們不僅才華橫溢,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文學成就為河陽村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在村子里還可以看到河陽村一街五巷的村莊布局,以及十多座古老的祠堂、百余棟舊宅等歷史遺跡,它們不僅見證了河陽村的歷史變遷,更成為了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隨著時間的長河代代傳承發展,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