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仰韶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廟底溝時期注定繞不過去。與半坡時期相比,廟底溝時期的聚落布局發生了哪些變化?其社會格局、社會組織形態是怎樣的?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煒林。
促進不同區域的文化整合
記者:我們應該如何定位廟底溝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煒林:渭河流域以陜西關中為中心的區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作為第一個被譽為天府之國的地區,富庶的渭河平原為農業文明的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本土成長起來的半坡文化到廟底溝文化時期發展到了極致。
公元前4000年左右,在北抵河套、西到甘青、南及長江、東臨大海這樣一個廣袤的區域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廟底溝文化的影子。彩陶是廟底溝文化的標識,獨具特征的花瓣紋彩陶,就像一面旗幟,以關中為中心,將上述區域不同文化的居民凝聚在一起,并以此為標志,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化整合,奠定了中國多元一體文明的基本格局。
與半坡文化聚落相比,關中廟底溝文化聚落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一多(聚落數量多)、三大(聚落規模大、出現大型房子和集中安置的聚落大墓地)的特征。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組織動員能力的提高,同時表明在依然強勢的氏族凝聚力下,諸如石器的制造業等成為了家族的集團事業,這一時期家族組織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獨立性顯著增強。
最終,血緣關系已不再是構成社群的唯一紐帶,而因地緣關系聯系起來的不同親族集團則成了社會復雜化過程中的新力量,這也許回答了為何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能夠看到廟底溝類型彩陶。可以說,這種認同對中國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形成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聚落數量增加、規模擴大
記者:聚落形態研究是開展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研究的關鍵環節,與半坡時期相比,廟底溝文化聚落呈現何種發展態勢?
王煒林:近年來,隨著一些考古新發現的涌現,有關廟底溝文化,尤其是其聚落本身的研究有了一些新進展。
第一,對該時期聚落的數量及其與周邊同期聚落的關系有了新認識。
《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省分冊》基于關中的考古成果,對全省發現的2040處仰韶時代遺址中的三分之一進行了類型判斷,發現其中28%屬于半坡文化時期遺址,廟底溝文化占5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在對豫西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與關中鄰近的靈寶盆地鑄鼎塬兩側的聚落從半坡時期的13處發展到廟底溝時期的19處,相互之間相距僅數公里。可見,廟底溝文化時期聚落較之前的半坡文化更為密集,反映出關中及周鄰地區在這一時期的繁榮之象。
第二,明確了該時期聚落規模更為龐大,內部布局及功能亦更為復雜。我們以最具同時性特征的臨潼姜寨半坡文化環壕聚落和高陵楊官寨廟底溝文化環壕聚落為例進行說明。
姜寨半坡文化環壕聚落由居住區、墓地和窯場三部分構成,環壕護衛的居住區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平面大致呈不規則圓形。居住區的中心是一個巨大的廣場,其周圍分布著五組建筑群,每組房屋的門道方向都朝向中心廣場,各組僅有一個大房子,可能是同一組居住成員舉行公共活動的場所。環壕內有飼養動物的圈欄,靠近河邊設聚落共同使用的窯場等。在環壕外面,有各自獨立的墓群,這些墓葬可能和居住區內不同的建筑群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同時期的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等聚落在結構上與姜寨存在較大一致性,呈現了強烈的凝聚和內向的規劃意識。
楊官寨廟底溝文化環壕聚落最突出的特征是規模大,24.5萬平方米的環壕聚落面積,與半坡文化3萬多平方米的規模形成強大反差。此外,規劃有了明顯進步,其聚落平面整體呈對稱梯形,南北壕溝基本為東西向平行分布。這不僅改變了半坡文化聚落在規劃上借勢河流與自然防御向心布局的傳統,也開了中國古代城市方格網式布局的先河。
社會復雜化有所顯現
記者:從廟底溝時期的房址和墓葬中能夠看到社會分化現象嗎?
王煒林:半坡文化時期,關中各相關遺址中盡管也發現了大房子,但其規模和技術都遠不及廟底溝時期。楊官寨遺址雖然還沒有發現特大型房子,但該聚落為何選在中心部位挖水池以及它所產生的土方去向一直是我們關心的問題。像楊官寨這樣的聚落,無論從技術上,或當時的社會動員能力上,都應該有特大型房子出現,這一切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與楊官寨基本同期的靈寶西坡遺址中,發現了三座大房址,其中F105加上回廊占地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其特殊的位置和規模表明,它不是一般的建筑,且不再具有像姜寨半坡時期大型建筑作為聚落不同組群議事的職能。這種大房子很可能是由特殊人物掌控的整個聚落“神殿”一類的禮儀性建筑,西坡遺址這些大型房子周圍沒有發現中小型房子即說明了這一點。這是當時社會復雜化的重要體現。
廟底溝文化的墓葬是聚訟已久的老問題,近年來,相關新發現帶來了一些新認識。如姜寨半坡文化墓地那樣和建筑群對應的布局,楊官寨遺址新發現的廟底溝文化墓地中已經沒有,這表明氏族的凝聚力在進一步下降。盡管墓地的規模非常大,但目前還不清楚是否可以對其分區(代表不同家族),也沒有發現凌駕于其他成員之上的特殊墓葬。雖然廟底溝時期的墓葬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復雜化,但還沒有發展到像西坡大墓那樣等級化趨勢非常明顯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