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學竹編,22歲創立公司,帶動當地留守婦女就業,24歲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6歲獲“國際竹編高級工藝美術師”稱號,27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90后楊昌芹以不懈奮斗,成就了人生出彩的十年。
秋日的赤水,綿延數百里的竹林連片成景,家家戶戶使用竹編器具是當地的特色。赤水竹編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可追溯到明代。“竹編必須選用海拔800米以上深山中生長一年以上兩年以下的慈竹,經過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絲等20多道工序。一厘米寬的竹片,會被分成20根小絲,變成晶瑩透明、細如發絲的精細竹絲。”說起竹編工藝,楊昌芹興致勃勃,一天勞作的疲累盡拋腦后。
這段時間,楊昌芹都在為出訪埃及和南非等國學習交流竹編作準備。經過她的靈感碰撞,巧手編織,竹絲就變成了一件件極具中國民族特色的工藝品:精巧的茶具、別致有型的箱包、栩栩如生的畫卷……
楊昌芹手把手教婦女編竹編
認準的事情就堅持到底
走進大同鎮民族村,街邊一棟三層樓房,外立面由一片片竹子裝飾而成,門上方寫著“極竹堂,赤水竹編非遺體驗中心”,這里就是楊昌芹的工作室和家。
棉麻衣裙,外搭針織開衫,還有胸前醒目的黨徽,是楊昌芹著裝的標配。她從小就很喜歡手工技藝,“小時候媽媽織毛衣、做鞋子、制作少數民族服裝,我看幾遍就會了。”
2007年,幼師專業畢業實習時,17歲的楊昌芹被學校選派到全國十大竹鄉之一赤水市,向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學習竹編技藝,從此便陷進了竹編的海洋中,不能自拔。
“當時我就想著學習竹編能多一門就業的技能。”出于對手工技藝的熱愛,楊昌芹投入地學竹編,一坐到凳子上,就編上一天。剛開始學習時,她把握篾刀的力度不準,鮮血染紅竹絲是常有的事,而冬天,接觸冰涼篾條的雙手還會生凍瘡,又疼又癢。
半年后,一起學竹編的九名同學都離開了,楊昌芹卻主動留了下來,繼續跟陳文蘭學。得知楊昌芹做竹編第一個月僅拿到380元工資,母親甚至召集親戚們開家庭會議,勸服她回高薪幼兒園就職。楊昌芹卻不為所動。
“從選擇做竹藝開始,我就下定決心把它當成一輩子的事業,也許未來我的物質生活沒有那么優越,但對于我來說,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她的倔勁兒最終讓母親妥協。
此后,楊昌芹不僅更加刻苦學習陳文蘭擅長的平面竹編工藝,還通過考察市場,慢慢發現,竹編工藝要想更好地傳承下去,就要與現代人的生活有更緊密的聯系。平面竹編工藝品耗時長、價格高、更注重觀賞價值,于是楊昌芹開始摸索立體竹編工藝。
剛開始時,楊昌芹制作竹編水杯、茶具等小物件,一度不被看好。直到2012年,漸漸有零散訂單找上門來,楊昌芹開始過得忙碌而充實。2014年,楊昌芹在赤水傳統平面竹編基礎上,與生活實用器相結合,探索創新出了一系列立體精細竹編工藝,讓大眾對竹編工藝有了新的認識,以此打開了竹編銷售市場的大門。
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楊昌芹在赤水市景區的接待中心旁新設了兩個展示銷售廳,以竹編工藝結合旅游文創,創作設計了竹編包、竹編配飾、竹家具等特色工藝品,并開設網店,讓傳統手工藝“觸電”。產品銷往國內各地及北美、歐洲。過去一年,她僅有30多人的小企業創造了1000多萬元的產值,竹編工藝人們靠著這門手藝脫貧致富。
以竹編工藝助攻脫貧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召開。在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楊昌芹身穿苗族盛裝,作為“代表通道”中最年輕的代表吸睛無數,最為搶眼的是她手里拿著的“赤水竹編杯”。她舉起手中的杯子自豪地說:“大家請看我喝水的杯子,看上去是一個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農民走向脫貧的一個工具。
竹編是一項枯燥、復雜的工藝技術。
首先選材就有很多講究:做茶具,要選用三年以上的慈竹;做果盤,就選用6年以上的老水竹,而且要冬天砍下來,才不會發霉、不會蟲蛀;制作時尚的單肩包,要選用水竹、南竹、老料等。這樣的竹子,時間長了,就會變成金黃色,經常用的話,還會包漿,發紅發亮。
楊昌芹有一個特殊的愛好,走到哪里,她都喜歡收集農戶家里的老料。看到有些人準備丟棄被煙熏得發黑的廢竹子時,楊昌芹都會掏錢買走。很多人都說她是“瘋子”,但她卻認為自己淘到了寶。“這些竹子這么多年了,都不發霉、無蟲蛀,還保存的這么完好。”楊昌芹興沖沖地拿著她的“寶貝”給記者看,她輕輕擦掉竹子上厚厚的灰,指著說:“你看!這種竹子早就包漿了,紅光發亮,一看就是上好的竹材。現在的竹子不知道要放多少年,才能有這個效果。”
除了去年兩會讓楊昌芹的竹編工藝大火了一把外,今年7月,貴州省婦聯舉辦的手工編織大賽也讓赤水竹編漲粉無數。懷揣著讓傳統工藝回歸現代生活的理念和想法,楊昌芹針對竹編產品的性能進行技術改進,經過十多天左右的晝夜趕工,不計其數的修改完善,楊昌芹的竹編包和竹編茶具最終摘得大賽桂冠。除此之外,她制作的《竹編熊貓》、《大肚佛》兩部立體竹編作品,還被國際竹藤中心、貴州省文學藝術聯合會永久收藏。
帶領村民編織美好日子
“發展竹編產業,光靠我一個人遠遠不夠的。”楊昌芹計劃成立赤水竹編產業協會,以協會的力量,邀請竹編工藝大師走進赤水,帶動父老鄉親一起攜手、一起奮斗,把民族村建設得更好,讓村里的人生活得更幸福、和諧、美滿。
隨著竹編技藝的不斷提高,楊昌芹開始教授學生。這些學徒大多是當地的留守婦女或貧困戶,楊昌芹免費教授竹編技藝,讓他們能夠通過雙手擁有一項謀生的技能。她還協助赤水市婦聯開辦竹編工藝技術培訓班,當地婦女踴躍參加,目前培訓人次已超過3000。
今年,楊昌芹的公司員工增加到100多名,其中80%都是當地的留守婦女。她們不用坐班,把公司提供的原材料帶到家里,工作時間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這種就業方式解決了留守婦女照顧家庭和外出工作的矛盾,坐在家里就能掙錢。她們當中月收入最低3000元,最高的能達到七八千。
00后的小王是異地搬遷戶,由于母親患有精神病,父親要經常照看,家里的農活也是有一搭沒一搭,收成很不好,全家在貧困線下度日。楊昌芹知道后,就讓小王來培訓班學竹編手藝。如今,小王每個月收入5000余元,原本不愛講話的她也變的健談開朗。還經歷了生命中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當老師,第一次出國……
如今赤水百分之八十的人住上了小洋樓,百分之六十的人開上了汽車。門口正在認真做竹具的70多歲的袁老伯,身體略微殘疾,是村里的精準扶貧戶,靠低保生活,如今在楊昌芹公司,每月可以領到一兩千元的工資。就連不會技藝的貧困戶李龍先,也在公司給工人們做中飯,每月可以領到1200元。
“要么在車上,要么在干活”,楊昌芹傳承推廣赤水竹編不遺余力。竹編見證了赤水脫貧攻堅的一段歷程,也見證了她的成長。她希望能給手藝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不斷拓展視野,走出去學習別人的優秀經驗,和鄉親們一起,用心智、用雙手編織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