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巧艷,女,1983年出生,山東萊陽人。國家級非遺項目—煙臺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代表作《九龍圖》、《紅樓夢》、《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福壽祥瑞》。
2011年獲得“中斯友好文化使者”榮譽稱號,2016年被評為“煙臺市重點文藝創作人才(藝術類)”,2018年被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聘請為煙臺市首批簽約文藝家。
“紫氣東來是嫦娥輕舒廣袖,霞光西椽看織女漫攏長絹”。
煙臺市毓璜頂公園瑤池園中紫霞廳里,喜慶的紅色窗花爬滿了古老的門窗,陽光透過窗花鏤空的縫隙,映照在琳瑯滿目的剪紙元素擺件上。
一位長發飄飄、眉目如畫的美麗姑娘,在古老與現代的光影之間,麻利的安排人員把幾個紙箱運往合作商家,紙箱里裝的是生于漢唐、盛于元朝、達于明清的滿蘸中華民俗的老手藝——剪紙。
紫霞是風靡一時的電影《大話西游》中為了愛情執著一生的仙子,而我面前的這位忙碌的美麗姑娘,卻是為了剪紙執著一生的非遺代表性傳人——梁巧燕。
用執著把興趣做成事業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八零后姑娘梁巧燕,從小住在萊陽娘娘山下,她的課外活動,除了在山間奔跑、和農作物里的害蟲捉迷藏,就是坐在家里的炕上跟奶奶一起剪紙了。
彼時,農村房屋的窗戶,依然是古老的木制窗欞,狹窄的木格菱貼不了畫報,奶奶就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剪出花花樣樣,貼在窗欞間、裝飾在紙扎的頂棚上。房屋雖簡陋,可經這花樣點綴,家中充滿了喜氣,灰墻土瓦也跟著生動起來。
蒼穹之下,高山聳立,樹木花草,歲歲榮枯,可在那大山底下的小屋子里,一老一小專注剪紙的畫面卻如定格般隨一如往昔,唯一的變化是奶奶一日日變老,巧燕一日日長大。
長大的燕子,是要飛的。然而,她要以何為羽翼,要飛向哪里?
彼時的文化產業還沒有對非遺傳承的重視、沒有傳統文化的盛大復興,當同學們興高采烈地走向計算機、文秘、律師等這個時代最火熱、最應景的崗位,梁巧燕卻逆向而行,走向剪紙手藝人這個現代人眼中沒出息的“伎倆人”之路。
彼時的梁巧燕,如一只離群的燕子,一個人孤獨的走進古老文化的深處,陪伴她的是童年記憶中祖孫二人剪出新鮮花樣的喜悅,支撐她的是家人樸素的支持,這是很溫情的畫面,如古老的詩歌般靜謐美好。
然而,生活、生存,是詩歌的現實注腳。剪紙,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手藝,本是鄉村婦女與民間女子農閑之余的消遣方式,古時更是評價出嫁的閨女是否賢惠的標準,這是一門“眾人皆會”但非正業的手藝。
關于這門手藝,歷史是這么記錄的。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把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花鳥貼到鬢角上作為妝容裝飾,用以取悅男子。后來在民俗節日中,多種顏色的紙被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貼在窗戶上做窗花,貼在門楣上做門箋,作為裝飾之用。
《萊陽縣志》記載“以剪紙貼燈花,以彩紙掛門楣”;《招遠縣志》記載,元末明初道教文化剪紙,明代中期戚繼光練兵的“盾牌舞”、“小刀舞”剪紙以及表現南音演奏的剪紙比比皆是,煙臺剪紙已經普遍流行,普遍到家家戶戶都有、家家戶戶都會。
但是剪紙卻從來沒成為一門可以養活自己的手藝。時代發展、科技發展、社會風尚日新月異,大瓦房與落地窗已經不再需要剪紙的點綴,婦女們也不再只是待在家中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所有人,無論是城市的白領還是鄉村的村婦,都走上了時代快速發展的快車道。剪紙,這門要在緩緩時光里靜靜雕琢的手藝慢慢被遺忘了。
提起剪紙,人們想到的,就是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昏黃的燈光下滿臉皺褶的老人。
而我們的故事主角,這個固執地堅持著自己內心的熱愛、固執的走在剪紙道路上的漂亮女孩梁巧燕,卻是生于1983年,長在新時代的年輕人。
她熱衷于生活的每一處有情的細節,眷念著溫柔清幽的家園,她給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插上創意的翅膀,讓傳統的技法和工藝適應當今時代的審美,讓剪紙進入我們的現代生活。
她就像一只身披彩翼的燕子,在古老與現代的時空隧道里,用自己的身影劃下一條曼妙的紅絲帶,讓沉睡多年的指尖藝術,煥發出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文創理念重塑指尖藝術
剪紙,陪伴了梁巧燕的童年和少女時期,那個時候,她掌握的是村頭里巷張婆王媽手手相傳的技藝。
高中畢業后,梁巧燕學習藝術設計,開始接觸電腦,接觸設計理念。從此時開始,剪紙如生長在她心間的一棵大樹,她之后學習的、經歷的所有都成為滋養這棵大樹的養料。
上學的時候,她用電腦設計剪紙圖案;畢業以后她學習油畫、學習雕刻,這些相通的藝術都為她的大樹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然而直到此時,前方的路依然并不明朗。
2007年的春天,她剪下報紙的報道,帶著自己的剪紙作品,勇敢的敲開了煙臺剪紙大師朱曼華的大門。師從朱曼華,讓她的剪紙之路,有了專業的深度,隨恩師漂洋過海的經歷,開闊了她的視野,讓她看到了剪紙手藝在藝術殿堂的絢爛,也讓她看到了剪紙的前程。
出徒之后,梁巧燕開辦了自己的工作室,走進煙臺1861藝術產業園。以前接觸的剪紙都是紅色的,也只有紅色的,似乎剪紙只能是那個樣子的。但是進了1861,那些腦洞大開的設計,觸動了她的創新靈感,剪紙只能是剪出來貼在墻上供人遠觀的藝術品嗎?剪紙只能用紅色的宣紙嗎?剪紙只能是一個人一把剪刀闖江湖嗎?問題在腦海中浮現的時候,答案就一點點在產品上實踐了。
啟迪智慧的剪紙拼圖、挑戰力十足的剪紙魔方是她為孩子們設計的作品;精美的剪紙手機殼、和傳統的中國結融為一體的剪紙掛件是她為青少年設計的作品;海爾兄弟乘風破浪、蓬萊閣與煙臺山凝眸相望是她為企業量身定做的伴手禮;掛鐘、抱枕、立體紙雕的生肖擺件是她為家庭設計的裝飾品;琉璃燈閃、剪紙影迷,落地窗上紅鴛鴦是她為酒店、民宿設計的剪紙主題房。
“做有溫度的剪紙,做有用的剪紙”、“世事越紛雜,精髓越突出”“形式越繁雜,剪紙手藝越純正”,帶著這樣的篤定,梁巧燕的剪紙事業進入文創階段,剪紙衍生品由此華麗麗的扎根在她的專業深度與職業寬度里,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訂單越來越多。
100多名老藝人在梁巧燕的影響下,戴著老花鏡拾起了她們童年時就掌握的剪紙手藝,用曾經以為只能消遣的手藝賺到了零花錢。在送孩子上學之后、在農閑之余,輕輕松松地每月額外有了一千多的收入。老人們常常感慨:“老了,老了,總怕自己沒用了,現在,咱這個剪紙都能賺錢了,咱們也活的有價值感啊!”
在老藝人的影響下,家里的九零后、零零后、壹零后的孩子們,也重新見到了剪紙,拿起剪刀,親手體驗剪紙。祖孫二人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一起剪紙的溫馨場景,出現在現代家庭里,煙臺剪紙如潤物無聲的細雨,在民間百姓家傳播開來。
伴無數的剪紙手藝人一路同行
在梁巧燕的努力下,“剪紙手藝進課堂”在當地50所學校深深扎根,梁巧燕和她的10個弟子,前往義務教學,每周一節課,已經持續了三年。已有1900多名學生剪出滿意作品,有5000多名學生接觸正規的剪紙技巧培訓。
她們根據小學、中學、大學開設不同的課程班,這門民家手藝已經系統化、課程化。
接下來要她們要與學校合作,出一本《小學剪紙系列輔助教材》,讓老藝人的操作,有了理論輔助。她們還要舉辦有學生參加的大賽,讓更多的人走近剪紙、走進剪紙。
冬天到了,一群燕子往南飛,她們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歡快地飛行在延續了數千年、數萬年的天空上。
梁巧燕,也在傳承之路上,找到屬于自己的隊伍,在非遺傳承的路上歡快地飛行。與她一起同行的,是無數的剪紙手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