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一座活著的古城,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原古典文化櫥窗”,現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項22處,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瓷都”“中國工藝美術之都”“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之都”等稱號,文化底蘊深厚綿長。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潮州視察時指出,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彌足珍貴,實屬難得。總書記強調,我們愛這個城市,就要呵護好她、建設好她。
追隨著總書記的足跡,省委宣傳部于11月12日至14日組織中央及省市媒體赴潮州市開展主題采訪活動,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視察潮州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重點了解潮州市文化建設、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情況。
遍地瑰寶燦若繁星
在潮州有兩句流傳已久的民謠: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這里的“橋”,指的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作為潮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是見證潮文化傳承發展的“活化石”。踏上廣濟橋,不僅能夠飽覽“十八梭船廿四洲”勝景,還能現場觀摩手拉壺、潮州花燈、潮繡、潮州工夫茶等非遺項目工藝展示,感受非遺魅力。
跨過廣濟橋,穿過巍峨雄偉的廣濟門城樓,映入眼簾的便是廣東目前保存最為完好、最原味的古城區。約1700年歷史的潮州古城仍保留著完好的古城整體格局,古牌坊、古府第、古民居隨處可見,千余處各類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潮州方言、潮樂、潮劇、潮繡、潮州木雕、潮州工夫茶、潮州菜等一系列極具地方特色的人文傳統的生活習俗和民俗風情,延續傳承至今。
文物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交相輝映,一直是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區的最大特色,牌坊街則是其中的代表。牌坊街位于潮州古城文化旅游特色區的中軸線上,民國時期的騎樓分立兩旁,23座牌坊鱗次櫛比,這里聚集了數十家非遺文化展館,展示潮州工夫茶、潮繡、木雕、陶瓷等多項非遺文化。
位于潮州市人民廣場文化藝術中心負1層的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也是了解和學習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打卡點”。該館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館內集中了潮州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出了85幅圖片和627件作品。
立志呵護城市文脈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潮州時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這讓潮州非遺項目的眾多傳承人代表們倍感振奮。
回憶起與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情景,從藝58年的國家級潮繡傳承人康惠芳仍心潮澎湃。
康惠芳告訴記者,她認為發揚潮繡任重道遠,需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堅守、保護潮繡文化,秉承“工匠精神”,全力打造潮繡精品作品,讓潮繡成為“文化名片”;另一方面則是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改進,比如把潮繡這一傳統手工藝與婚紗晚禮服相結合起來,讓潮繡受到消費者喜歡。
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好潮州木雕,是潮州木雕廣東省代表性傳承人金子松從藝40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的課題。
記者在金子松傳統木雕工作室里采訪時看到,幾名年輕人正在敲敲打打,以刀為筆,勤練雕工。金子松說,一般每名學徒需經過4至6年的學習,才能獨立完成一件木雕作品。為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潮州木雕,金子松還走進高校授課,并多次外出參展。令他欣喜的是,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木雕感興趣,愿沉下心來學習和研究木雕。
潮州市潮劇藝術培訓中心主任郭明城同樣立志要呵護好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并將其發揚光大。“潮劇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郭明城建議,繼續加大人才引進和教師培養,增加經費投入,增強全民對潮劇保護傳承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