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古兵器收藏家、寶劍制作技藝第六代傳人、中國古兵器藝術博物館館長劉文濤;彝族服飾技藝傳承人“彝裳”品牌創始人阿牛阿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副教授工藝美術系黨支部書記王曉昕做客“傳媒新工坊”,就“尋找生活之美”與網友交流。
劉老師,我十分好奇,刀劍文化真的像人們想象中那么神秘嗎?
劉文濤:通過對每件兵器的復制,我們了解兵器造型與兵器制作的手藝,實現與古人的對話。
劉文濤:通過對每件兵器的復制,我們了解兵器造型與兵器制作的手藝,實現與古人的對話。
中國的刀劍文化源遠流長,“兵者國之大事”,中國的漫漫歷史是在戰爭的推動下前行的,每個時代都經過了血的洗禮,而刀劍就是歷史的見證者。兵器不是冷冷的,它可以讓你看到馬踏疆場的英雄和保家衛國的精神,了解到各個時代的工業生產力。同時,它也是藝術的總和,可以與所有工藝嫁接。各個時期的刀劍都有它的特點,我們的博物館通過兩千多件的展覽讓大家了解中國的古兵器歷史,從石器時代到抗戰時期,可以說是一本小的教科書。通過對每件兵器的復制,我們了解兵器造型與兵器制作的手藝,實現與古人的對話。
阿牛阿呷老師,您在大涼山長大,現在又把大涼山的彝族服飾帶出了大山,能和我們聊聊您的故事嗎?
阿牛阿呷:對彝族姑娘來說,胎教就是彝族的刺繡文化,但是當我們走出來,我們覺得我們對其他支系的服飾知識了解太少了,需要學習的很多,所以開辦了這個專業。
阿牛阿呷:對彝族姑娘來說,胎教就是彝族的刺繡文化,但是當我們走出來,我們覺得我們對其他支系的服飾知識了解太少了,需要學習的很多,所以開辦了這個專業。
我的家鄉是美麗的大涼山。農閑時,山里很多像我媽媽一樣手藝很好的婦女會做刺繡和衣服,但是她們不會說漢語,所以從大學的時候我就在想如何能把這些服裝帶到外面,讓更多人了解彝族服飾的美,同時讓這些家庭婦女坐在家里就可以掙到錢。我們公司聯合涼山農校開了“民族織繡”專業,因為我的母語是彝語,上大學時才學了普通話,但對很多像我一樣的山里的小姑娘來說,出來讀大學的機會比較少,我想讓更多的小姑娘都有書讀。還有就是對彝族姑娘來說,胎教就是彝族的刺繡文化,但是當我們走出來,我們覺得我們對其他支系的服飾知識了解太少了,需要學習的很多,所以開辦了這個專業。這個專業是學歷制的,孩子們不僅能學到服飾文化的知識,而且可以拿到畢業證。
王老師,您怎么看待語言差異對技藝傳承的影響?
王曉昕:語言問題其實是非遺傳承所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非遺傳承人可能有很好的技藝,但是因為語言問題沒有辦法與外面的人交流,就失去了傳承的機會。
王曉昕:語言問題其實是非遺傳承所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非遺傳承人可能有很好的技藝,但是因為語言問題沒有辦法與外面的人交流,就失去了傳承的機會。
語言問題其實是非遺傳承所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非遺傳承人可能有很好的技藝,但是因為語言問題沒有辦法與外面的人交流,就失去了傳承的機會。所以我們這次的課程設置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盡量要把語言的影響降到最低。大家要用作品說話,如果想拿到文化部頒發的畢業證書,必須完成符合要求的三件畢業設計作品。這三件作品中第一件是技藝本身的作品,把技藝原汁原味展現出來;第二件是技藝創新的作品,需要把學習到的文化知識融入其中;第三件要求作品是實用的,可以運用到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