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戲臺,在神州這塊大地上遺存的實例林林總總,各地皆有。但要說其中創建年代最早者,當推山西省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戲臺,在石砌須彌座式臺基束腰部之青石題刻足以證明,其創建年代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0年)。
王報二郎廟戲臺,石砌須彌座臺基,高1.1米。束腰部殘存有化生童子、蓮花、纏枝花圖案,并有“大定二十三年(1185)歲次癸卯秋十有五日石匠趙顯趙志刊題記,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戲臺建筑。戲臺平面略呈方形,長7.4米、深5.9米。臺身四角立柱,四柱上設大額枋,柱頭上施有轉角斗栱,每面補間各兩朵。昂皆為真昂,后尾挑于平榑下,形成方形框架承托屋架,整體構架簡潔嚴密,尚保存著金代樂亭的形制。
戲臺面寬與進深一間見方,四架椽屋。四根木柱托起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屋面。歇山山尖朝南北方向。四周出檐比較深遠。當時屋頂殘破極其嚴重,室內已經屋不蔽日,但木構架與檐步椽飛尚較完整,其結構別具特色。在當地金代木構實物中,堪稱上乘之作。
仰觀梁架構成與組合,其結構之嚴整,傳力之巧妙,筆者深為祖先之智慧所折服。
王報村二郎廟戲臺屬于臺式戲臺,其須彌座的做法和大木結構都比較考究,造形古老質樸,結構簡潔,不尚華麗,規模又甚顯狹小,開間與進深只有一間見方,使用面積最多19平方米。如除去前臺樂隊所占位置和后臺位置,前臺只能容納二到三名演員進行表演,這與當時我國戲曲尚未發展成熟弗無關系。說明當時常演的劇目題材體制不大。或者是主要是供說唱和演滑稽戲與民間秧歌之用。
全國的戲臺遺存實例,尤以清代遺存最多。追溯至金元之物,實例俱在山西。除了高平有金代戲臺之外,山西臨汾和運城等地有很多元代戲臺遺存。說明山西在金元時代堪稱戲曲發展之搖籃。戲臺這種建筑實物是歷史上戲曲文化信息的最佳載體,如將山西各代戲臺遺存實例的構造和使用功能諸方面加以類比與研究,確可為中國戲曲史發展史提供有力旁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