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物志》明文震亨撰,十二卷,分室廬、花木、水石、禽魚、書畫、幾榻、器具、位置、衣飾、舟車、蔬果、香茗十二類。凡園之營造、物之選用擺放,纖悉畢具;所言收藏賞鑒諸法,亦具有條理。
第二卷室廬,此卷為居住環境營造之用。
階
門前臺階從三級到十級,越高越顯得古雅,要用有紋理的石頭削成。在里面種上繡墩草或幾株草花,枝葉隨風擺動,映照著臺階。用太湖石砌成的臺階,稱為“澀浪”,它的形制更加奇特,但是不容易做好。復屋的里面要高于外面,用未經開鑿的帶有苔蘚斑痕的石頭鑲嵌臺階,才有山間的風致。
原文:階自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須以文石剝成;種繡墩或草花數莖于內,枝葉紛披,映階傍砌。以太湖石疊成者,曰“澀浪”,其制更奇,然不易就。復室須內高于外,取頑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巖阿之致。
中國古代民居中臺階的種類和名稱很多,階梯式的稱為“踏道”或者“踏步”,斜道式的稱為“斜階”。漢族古建筑中的臺階,一般用磚或石條砌造,置于臺基與室外地面之間,宋稱“踏道”,清代叫踏跺。有時為了上下方便,有意把坡道放緩,不用踏跺,而改用鋸齒形的坡道,稱為“礓”,便于車馬通行,且坡道和緩、舒適。
臺階可以裝飾得漂亮一些,種點沿階草或者鳶尾、虞美人之類的草花,還須用碧青的苔蘚點綴幾許詩情。古人提到臺階,多半會想到青苔,臺階上長著苔蘚,便帶著一種古雅的詩意。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而李白的《長干行》是“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杜牧《題揚州禪智寺》則為“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臺階若無青苔的映襯,該是多么枯燥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