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言:“宅以門戶為冠帶。”大門歷來在建筑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溝通內與外的必經之地,是整個建筑主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宅門文化博大精深,屬于徽派建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與發展代表了歷史發展行跡與社會價值取向。
對于宅門形制的劃分因分類的標準不同而各異,從徽州宅門與建筑主體構造組成形式的不同而進行歸類,大體分為三類:門樓式大門,屋宇式大門以及貼墻式大門。
門樓式大門
《營造法原》中稱:凡門頭上施數重磚砌之枋,或加牌科等裝飾,上復以屋面,而其高度超出兩旁之塞口墻者為門樓。這類門制在徽州,通常出現在祠堂大門與豪宅大門。一般三至五間,五檁架。大門裝修安置在中柱分位,前面留出一間或三間的寬大空廊,開間廣闊,雕飾繁多,前后檐可以有落地柱。常冠以民間可用的最高等級屋頂,五鳳樓或者歇山頂等,此種大門形式較為豪華,所用建筑等級較高。
屋宇式大門
屋宇式門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類型,它基本上套用了傳統屋宇建筑的形式,并且將其功能改為出入口輔助功能,例如:守衛、傳達、等候、躲風避雨等。在平面上看,屋宇式大門一般都有進深,“有的很深,如二架、三架、四架、五架、七架、乃至九架、十一架等等”;根據步架數據的大小,使得進深略有增減。從其立面外觀上看,屋宇式門一般又可以歸為柱廊式與空廊式兩種。大門向里退讓,設置在正中間。屋宇式門常與建筑的主體屋面相結合,也可單獨建成門屋,與院墻相連。小戶人家也可以建成半間的屋宇式門,成為窄大門。這種類型在可道園中比較少見。
貼墻式大門
貼墻式大門是徽州傳統民居建筑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宅門形式。徽州民居為了防止火災蔓延,多在住宅周圍建造高聳封火墻,因此許多大門形象多為貼墻式,即在結構墻上開設洞口,圍繞門口貼建一些裝飾性的構造,以顯示宅院入口的重要性。
這種貼墻式大門裝飾部位大都低于墻頂,有一定的遮風避雨功能。貼墻式門的裝飾主題主要取材于牌坊,垂花雨罩等等,具體可分為三種大門形式:門罩式、八字門式與牌樓式。
門罩式
門罩其實指的就是較為簡單的門樓,只不過在結構和造型上顯得較為簡潔一些。門罩通常只是在門頭上用青磚貼著外墻壘砌出不同的形狀,在頂部砌出仿木結構的屋檐,并鑲刻磚雕作為裝飾。根據上部門頭的裝飾樣式可大體分為牌匾門式,垂花門式等。
牌匾門式是最常見的宅居大門樣式,也是徽州民居大量采用的樣式。即在披檐的挑檐線下,由上枋,下枋,掛落及兩邊各一花版,中間鑲以字匾組成,這種樣式古樸大方;垂花門式是以垂蓮柱的門樓為主要標志,五路排挑檐線上部鰲魚翹脊,挑檐線下配有額枋,掛耳,花版和兩邊一對倒掛垂花柱及花籃組成,似為北方垂花門變體,顯得更為華麗富貴。
八字式
在徽州,許多商人有錢之后逐漸走上仕途。八字形門樓是當地官宦人家的典型象征,其造型氣派、端莊精美,且有匯金聚財之意。在大門兩側各立一斜墻,形成平面上的“八”字狀;也有大門門洞口入口后退,兩側和外墻形成“八”字。此類大門不僅在入口空間上更具圍合感與導向性,還擴大了徽州民居建筑宅門文化意義的邊界。
牌樓式
牌樓原先是一種標志性的建筑,標志著一群建筑群的開始,身處大門位置,但不一定起到大門遮風避雨之用,其象征性高于實用性。在徽州地區一些公共建筑的大門(如:祠堂,書院等)也逐漸將這種牌樓樣式運用過來,以顯身份與地位的尊貴。一般牌樓式有多種類型,根據開間以及批檐的數目,常分為:單間雙柱三樓,三間四柱三樓和三間四柱五樓,偶見五間六柱七樓。
從以上可以看出,徽州宅門類型豐富,是無法用一種絕對的界限將其特征明顯劃分。盡管如此,其組建的徽州古村落整體風貌并不雜亂,因為在這些大門的背后,既有統一和諧的共性與特征,又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色,具有鮮明的可識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