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河燈會,是流傳于山西省河曲縣的一種民俗活動,也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舉辦(共舉辦三天,分別是農歷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周邊縣城的居民和遠道歸來的游子,都會前來參加這一重大的傳統盛會,是晉、陜、蒙三省民眾傳統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河曲河燈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相傳放河燈的習俗起源于印度。據說在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佛教信徒每年于七月十五舉行孟蘭盆會(孟蘭,在梵文中是“倒懸”的意思;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放河燈追祭祖先、超度亡靈。
河曲河燈會這一傳統民俗由來已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萬歷年間的《河曲縣志》:“明弘治十三年,知縣李邦彥率眾祭奠大禹,放河燈。”但民間活動其實是比記錄在冊還要早的。
此外,河曲河燈節還與一位帝王的事跡有所聯系,據《明史·武宗本紀》記載,明朝年輕的正德皇帝視察山西大同防區后,執意繼續西行,于公元1518年來到偏頭關視察防衛,期間就來過河曲境內。在清代谷應泰所著《明史紀事本末》對這段歷史有更為詳細生動的敘述:“十月初四日,幸樓子營,已漏下二刻,旌旗夾道,燈火燭空,山川震動。明晨從娘娘灘、太子灘抵紙灰溝營(今河曲縣城),始進午膳,因幸唐家會,祭河神,詔善游者,觀之。”大明皇帝親自來到黃河岸邊的河曲祭河神大禹,這可能是河曲河燈節史上最高規模的盛事了。
河曲自古多磨難,這里土地貧瘠、災禍不斷、生存困難,很多人去“口外”尋求出路。但是走西口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許多人客死他鄉,于是為了悼念逝去的親人,期盼來年的風調雨順,人們就自發地組織了一系列的儀式,河曲河燈會就是在這些儀式中延續下來的傳統習俗,并且一直沿襲至今,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黃河民俗文化。
藝術特色
河曲河燈會舉辦前要先舉行河燈祭禹儀式,將河燈供于大禹神位前,祭奠大禹。其后,僧人誦經,民眾將裱糊好的各式河燈供于神龕前,乞求大禹消災免難、保佑風調雨順。
當夜暮降臨,主持人鳴炮點燃火把,僧人誦經將神位前的河燈送到渡口,船工駕駛木船,載著各種河燈,逆水向上大約一里,在急流中心拋錨停立。待準備就緒,樂工們便咚咚奏起樂曲,隨著樂聲,一盞盞燈被放入河中。河燈順著黃河主航道,成群結隊向前漂移,明明滅滅,煞是好看。
整個活動持續三天,依據傳統,一般每天放河燈360盞(因為農歷每年有360天),期盼一年360天每天平安、快樂。
以往人們將親手制作的各種形狀的“河燈”放于河中,保佑風調雨順、安居樂業、平安吉祥。如今河燈的制作較以往簡單了許多,普遍是用蠟光紙作為材料,將一張方形紙的四角粘連起來,用麻繩做燈芯,不易被風吹滅,燃燒時間也比較長。另外,將河燈底部浸入蠟油當中,在蠟油凝固之前放到沙子上,沙子粘在燈的底部,很快凝結粘連,一來可以防止燈被水浸濕,二來加重燈的分量,使之不易被風吹翻。
河曲不僅延續了放河燈的習俗,同時還舉行了盛大的焰火晚會,這些活動也成為當地文化交流、經濟發展、情感聯絡的重要載體。
光影表演
河曲河燈節自2005年開始由政府主導,作為“文化輸出”戰略的重要一環,規模一年盛過一年,已經逐漸成為河曲人的文化名片。
2007年的農歷七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晚上分別漂放了1000盞、1650盞、1000盞河燈,三天共漂放3650盞,盞盞河燈呈送吉祥,寄托著人們渴望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2023年,河曲縣又添新景,由中共河曲縣委、河曲縣人民政府主辦的“河清盛世、曲著華章”2023河曲3D光影非遺河燈會盛大開啟。以隩(yù)曦樓為載體,臨隩公園為畫卷,讓現代科技聲、光、電結合,同時將河曲的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演繹了一場別開生面、美輪美奐、精彩震撼的幻境光影秀。
本次非遺河燈會結合3D建模技術,以“擦亮河曲三大非遺文化品牌,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河曲篇章”為主題,在河曲臨隩公園上演了一場美輪美奐的幻境光影秀。光影秀以裸眼3D動畫、3Dmapping、三維動畫制作為手段,通過光影的巧妙組合,配合隩曦樓本身的線條和棱角,結合投影影像立體交互,營造出三維空間的透視效果,奉獻出了一場氣勢磅礴的“定制版裸眼3D視覺盛宴”。
炫目的燈光和著天際的繁星,將黃河之濱的隩曦樓閃耀得如夢似幻,在光影流動變換中,既給人們帶來一種豐富的視覺享受,也將非遺文化進行了完美融合,給人以全新體驗。
當黃河畔響起動人的樂音,當非遺民俗被熱情喚醒,當光與影激情碰撞,當夢幻燈光與動人旋律邂逅,一場生動炫麗的3D光影秀點亮了河曲小城的迷人夜色,為今年的“河燈會”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在滿足視覺需求的同時,也表達了河曲人民對于美好未來的期待。
傳承保護
從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到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從祭禹儀式到全民參與的地方民俗活動,河曲河燈節豐富了約定俗成的傳統節日的歷史文化內涵,創造出了一個獨具黃河文化色彩的節日盛典,具有永恒的魅力。
近年來,為進一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傳承與保護河曲河燈會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縣緊緊圍繞“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總體目標,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了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等多樣化保護措施,積極推動河曲河燈會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時代文化,讓其在傳承創新中煥發出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