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農村有許多手藝人,俗稱“匠人”,他們用精巧的手藝,給予人們恰到好處的幫助。但現在很多手工藝都在慢慢衰落,甚至有些已經消失……
1、團扇
團扇,就是圓月形的扇子,又稱宮扇、合歡扇等。
扇子有長圓、梅花、六角等形狀;扇面有絲綢、絹等;工藝有蘇繡、緙絲、金銀鑲嵌等;扇柄有木、竹、骨等。
2、手工旗袍
旗袍是目前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女性服裝。制作一件旗袍,需要測量36個數據。更會用上各種傳統的刺繡手法,繡金、繡銀、滾邊,一道工序花上一兩天都很常見。僅是縫制一件普通的旗袍,也需要花上一周的時間。
機器踩出來的衣服硬梆梆的,體現不出女性柔美的氣質,人手才能縫出圓潤的感覺。為數不多的高級手工定制旗袍,還可以將繡花做到領子上,設計獨到,其技藝也可稱得上是巧奪天工,令人嘆服。因此,手工的溫度,在旗袍制作上顯得尤為珍貴。
3、杭繡
傳統的杭秀被稱為宮廷繡,最為鼎盛時期,掌握這門技藝的人也總共不過300人。杭繡這門手藝有一個規矩,傳男不傳女,從事這門手藝的都是男人,所以也稱之為“男工繡”。
杭繡工藝很是繁瑣,一幅作品要經過畫稿、配線、描稿、盤金、盤銀等數道工序。做工考究而繁瑣,技法耗時又耗力,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潛下心來學這門手藝。
4、緙絲
“緙(kè)絲”是一種非常精美的絲織工藝,被稱作“絲中圣品”,一度只是王宮貴族專享。最早的緙絲實物,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因為工藝繁復,主要用于裝飾品。到清代時,多用于服飾,以龍袍為主。
5、花絲鑲嵌
這門手藝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是一門宮廷藝術,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銀珠寶等貴重金屬,工藝極其復雜。從設計,到備料(手工拉絲)、搓絲、編絲、掐絲、燒絲、填絲、鑲嵌寶石往往要耗時數年。
明神宗皇帝朱翊鈞的金絲翼善冠全部由金絲編制而成,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整個帽子沒有發現一個接頭處,其做工的精妙絕倫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花絲鑲嵌工藝的巔峰之作。
6、點翠
點翠最早見于漢魏時期,明清時期廣為流行,于乾隆年間工藝達到頂峰,多見于宮廷權貴之家。到清末,許多富庶之家都會在女兒出嫁時為其置辦一套點翠首飾作為嫁妝,以平添尊貴,因此,點翠飾品亦頻繁見于私人收藏。
目前,點翠手藝已經基本失傳。可見的點翠首飾基本都是老物件,多為京劇中旦角的頭飾被用到,也是京劇中女主角的標配。不過點翠的材料取自翠鳥的羽毛制備過程有些殘忍,現已逐漸被其他金屬品替代。
7、瓷胎竹編
竹編,是中國傳統手藝中最為古老的一種。但瓷胎竹編的竹子,細如發絲,工藝非常復雜,也曾是皇族專享。
隨著市場的變化,這門工藝曾一度衰落得厲害。瓷胎竹編的非遺繼承人,一直耐住寂寞,堅持鉆研,可惜十年都沒有找到傳承人。
8、手工核雕
浙江舟山核雕是漢族微型雕刻工藝之一。在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上雕刻,有辟邪之用,或作文人清玩。明朝人《核舟記》一文,生動活潑地描寫了明代巧匠的核雕工藝。
核桃雕刻時需將果核抵在一塊木板上操作,最細的刀,直徑還不到1毫米。一顆成品的微雕需要雕刻數萬刀,一刀不對,就功虧一簣。
9、烏銅走銀
“走”字是烏銅走銀的精髓。白亮的銀流動在烏黑的銅之上,似生命的流動。這個工藝最早出現在清代雍正年間的云南。民國時期,烏銅走銀的墨盒特別受追捧,一個月的定量就有3000-5000件。
烏銅走銀的工藝比一般銅銀工藝復雜得多,除了獨門的冶煉烏銅配方和走銀技術,更需要全面掌握雕刻造型、書法繪畫和微雕等技術。
10、建水陶器
建水陶與宜興陶、欽州陶、榮昌陶并稱“中國四大名陶”。關于建水陶的精美,季羨林曾寫過:“(鍋)外表看上去像宜興紫砂,上面雕刻著花卉書法,古香古色……簡直可以成為案頭清供,與商鼎周彝斗艷爭輝。”
建水陶取材于建水的陶土,天然有紅、白、黃、青、褐五色,經過比配燒制,成品也有多種顏色。最有趣的是在無釉半成品上進行書畫、雕刻,然后填入各色泥土,反復填壓,使泥土與原胚上充分粘合后再燒制,最后就形成了各種花紋。
11、桃花塢年畫
桃花塢年畫因曾集中在蘇州城內桃花塢一帶生產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錦竹的木版年畫,并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版年畫”。
2006年5月20日,桃花塢年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2、傳統制弓
在中國冷兵器史上,弓箭的制作是門極其復雜的手藝。北京曾有十七家手工作坊制作弓箭。但是到今天,只剩一家苦苦經營。
中國傳統制弓極其考究,“干、角、筋、膠、絲、漆”六種,每一種制材的選備都很是講究,牛角要60厘米的南方大水牛,竹胎要火塑,風干經過層層工序,膠的熬制更是純人工配置,雖然繁瑣但是粘合效果絕非化學膠可比。整套工序最快也要一年時間。
據現代傳統弓匠所言,一個人一年最多也就同時做著那么三五張弓,不是做不多了,而是沒法分心同時做好這么多張,所以古時弓匠都是一大家子的傳承。
13、料器
料器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是專供內宮玩賞使用的琉璃器皿,當時被成為“宮料”“御琉璃”。當時的料器工坊皆隸屬工部御廠,直到民國年間,這批手工藝人流落民間,普通人家才有機會接觸到料器。
料器又稱“火中雕塑”,整件作品塑形在高溫中一氣呵成,極大考驗工匠的手法和熟練程度,而上色靠的是各種顏色的料相相互融合,尤其是暈色,顏色的過渡等工藝全靠藝人的眼上功夫。
14、榫卯
中國的傳統建筑之中極少用到膠粘釘連,絕大多數部件的契合,用到的都是榫卯結構,這種傳統的木匠手藝,用到房屋的建設上,不僅極其堅固,環保自然,而且伸縮很是美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榫為陽,卯為陰,兩者組合講究的就是一種陰陽平衡,內斂而中庸。這種中國最傳統的手藝在木匠人的小玩意中體現得最為充分。
15、魯班鎖
“魯班鎖”也叫“瞎掰球”和“瞎掰方塊”,是古人的智力玩具。一個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只有找到最核心的一根木條,整個立方體才能逐一拆解開。這需要木塊內部的榫卯結構凹凸咬合,精準巧妙。
16、魯班枕
魯班枕,俗名“瞎掰”。據說是2600年前,由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一塊獨木硬板只是通過鋸、鑿、刨這樣的手法,完成后用手掰開,掰成功了就是一個能夠折疊收放的小板凳;要是掰不成,就瞎了,還得重做。這種工藝曾經失傳,后經過翻閱古書才得以再次流傳。
17、古琴
中國古代講究禮樂教化,古琴面板為圓,象征著天空,底板為平,象征大地,13個琴徽象征一年有12個月和每四年出現一次閏月。岳山代表高山,琴弦代表流水,龍池鳳沼則代表江和海。古琴上的每一個部分,都蘊含著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制琴過程中,對每一刀的力度都有極高的要求,一把古琴制備出來要兩年的時間。而且只有輕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斫琴師,才能制出來音色純正、九德俱全的好琴。真正的造出好琴,至少要十年的時間磨性子。
18、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有兩個品種,一類是“粗貨”,也稱“耍貨”,是一種造型單純,用筆粗放的商品,通常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表現的多為喜慶吉祥題材,如大阿福、老壽星等,主要面向普通民眾;另一類是“細貨”,也叫手捏戲文,作品多取材于京劇、昆曲中的場景,是用純手工精心捏著、繪彩而成的工藝品,因人物生動、造型精美而深受文人、票友的喜愛。
如今的惠山古鎮,為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古鎮修復。修復后的古鎮,原住居民被清洗一空。原本有“泥人一條街”之稱的惠山古鎮,昔日的泥人作坊已經人去樓空。
19、鋦瓷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出自鋦活這個行當。
“鋦盆、鋦碗、鋦大缸……”打著令子旗、敲著行令(撥浪鼓)有板有眼地再現了300多年前鋦匠走街串巷吆喝的情景。這一幕早已成為很多人的遙遠記憶,現已無法尋覓了。
20、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
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生活,是各種社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責任、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
21、手工織布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現在人很少能聽到老織布機發出“唧唧唧”的聲音了。
手工織布的過程相當復雜,大體有彈絮、紡紗、纓線、經布、織布等幾個環節,從一朵棉花到織成布料,要付出很多辛苦。而且織布要用幾十樣工具,不僅是體力活,還是繁瑣的手工細活,沒有耐心的人是織不出好布來的。
22、手工錫器
錫器是一種古老的手工藝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錫的質地比較柔軟,所以必須要與其它的金屬元素制成合金,才能用來制作成錫器。
傳統的錫器都是手工打制的,但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及鋁和不銹鋼制品的崛起,傳統的錫器制作越來越被邊緣化,到如今已漸成“絕唱”。如今,從前鄉間小巷里時常看到的有人肩挑扁擔,兩頭是風箱和小爐子,邊走邊喊“打錫壺嘍!打錫壺嘍!”的場景,已漸行漸遠。
然而,傳統的手工錫器制作,因為帶有濃濃的人情味及久遠的人文記憶,有著機器所不能代替的美。
23、竹編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竹編所用竹絲斷面全為矩形,在厚薄粗細上都有嚴格要求,厚度僅為一兩根頭發絲厚,寬度也只有四五根發絲寬,根根竹絲都通過勻刀,達到厚薄均勻,粗細一致,觀者無不贊嘆其難。
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4、油紙傘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戴望舒筆下的江南小鎮,煙雨蒙蒙。有位佳人,手秉油紙傘,獨自徘徊在被雨浸濕的青石板上,一步、兩步,心有所思,輕柔曼妙的身影讓人流連忘返。
手工油紙傘的制作需要經過一百多道工序,繁瑣又漫長。而且油紙傘屬于小眾商品,小批量生產讓油紙傘的生產成本始終居高不下。面對現代工業生產的廉價又結實的布制傘,油紙傘的市場和銷量面臨著嚴峻的滑鐵盧。
如今,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去繼承這份傳統手工藝,只有傘廠老一輩的師傅還在苦苦地堅守著……手工油紙傘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彰顯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同時也預示著這份傳統手工藝正走向衰亡。
25、手工裝裱
裝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
隨著文化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書畫裝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根據畫心的大小,張幅的不同以及懸掛或擺放的不同環境,將書畫裝裱成立軸、鏡片、手卷、冊頁等多種品式。裝裱的品式不同,裝裱工序也各有差異,但基本的工藝技法仍有它的共性。一張皺褶不平的字畫要裝裱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需要經過托、裱、裝三個基本過程的十四道主要工序。
26、手工制香
香,在中國不僅用來祭拜祖先,還有提神解乏、去穢除暑等功效。
機械化進入制香工藝后,能提高約10倍的產品,但也還有手工制香人的存在,他們依舊守著這份傳統手藝。
制香的步驟:制香的香粉需要經過不停的晾曬才能成香。將香面按比例調好后,香粉能更好的上色。上完香粉將香進行晾曬后就成了我們使用的香。
27、瓦盆匠
在上個世紀,瓦盆曾是家家戶戶必備日用品,以其經濟實用,種類多等優點,曾盛極一時。
但隨著瓷質、鋁制、不銹鋼等生活用品的出現,以盆罐為主的盛儲器形產品陸續退出市場。
瓦盆的制作工藝:工匠手握泥坯于臺面,隨輪轉動,捏作器型。制作較大的水缸時,利用拍打進行塑造成型。將成型的坯體,放到地下室內涼至半干定型,再搬到室外曬干。用手推車把曬干的坯體運到窯內碼放。
28、蓑衣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許多人在孩提的時候,都曾見到過穿蓑衣、戴蓑笠的農夫在田間辛勤勞作的場景。隨著時光的流轉,如今,蓑衣人已逐漸模糊成了記憶。
準備蓑衣原料棕,蓑衣的原料是匹棕樹棕皮。將棕皮用棕葉鐵抓弄成棕絨,在捻成線后制成棕繩需用粗細不一的幾種棕線和棕繩材料,蓑面和蓑底要靠細線一針一線縫合連綴而成。
如今,在市場的沖擊和科技的發展下,不少民間手工藝面臨淘汰和轉型,希望這些傳統民間手工藝能結合市場需求,加以創新,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