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世代相傳,創造了豐富的中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涉及傳統技藝、民俗、曲藝、民間文學等方方面面,是世代相傳的智慧、經驗凝聚而成的核心工藝、技藝和藝術,深受海內外朋友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豐富多彩、獨具中國特色的產品、商品,成就了一批百年老字號,塑造了一批獨具中國味兒的非遺品牌。下面說說非遺的三重境界,分別是紙上的傳承、技藝的傳承、精神的傳承。這三重境界,也是一切成功的非遺傳承所必然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紙上的傳承,也是非遺傳承的初始階段,或曰初級階段。傳統文化得以流傳,從古到今,總是以某種人類可以識別的符號存在的,或圖案,或標識,或文字。哲學思想、古典詩文、歷史人物、逸聞軼事、典章制度、民風民俗、民歌民調、民間故事、民間技藝等,莫不如是。
這些沉睡于古代典籍中的符號,穿越歷史時空,如不能被識別、理解、整理并激活,只是一堆死的材料。當然,紙上的傳承畢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條件和可能性。中華文化歷五千年而不輟,成為全世界唯一不曾中斷的文化系統,紙上的傳承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如果說,記錄在紙上的符號只是一些沉睡著的文化形態,技藝的傳承則是以技藝的形式喚醒它,激活它。技藝的傳承使非遺的延續由可能變成了現實,由歷史進入了當下,且具有了藝術魅力,賦予了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征。當然,技藝的傳承總是奉其在歷史高峰時期的形態為圭臬,若是輔以紙上的傳承,就可以更多地還原歷史真實、接近歷史真實。
如果說,紙上的傳承、技藝的傳承尚著眼于繼承,以真實、完整地繼承傳統文化為目標,精神的傳承則有了更高的目標,即文化創新,也就是所謂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精神的傳承,是對傳統文化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推陳出新的處理,融合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達到“創造性轉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效果。從技藝的傳承到精神的傳承,是由“技”的層次提升到“道”的層次,具有開拓、超越、創造的特點。
紙上的傳承是技藝傳承的物質基礎,沒有紙上的傳承,技藝的傳承難有保證,極易中斷;而沒有技藝的傳承,精神的傳承易成為空話和借口,甚至造成對傳統文化的曲解與背離。非遺傳承的三重境界亦非完全隔絕、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技藝的傳承本身即包含紙上的傳承,精神的傳承亦包含技藝的傳承,一切文化精神的取得與提煉,都像莊子筆下的庖丁、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一樣,建立在對技藝熟能生巧、游刃有余的基礎之上。
對非遺傳承階段性的分析,有助于回答非遺傳承孰輕孰重的問題。紙上的傳承、技藝的傳承、精神的傳承處于文化傳承的不同階段,是非遺傳承的不同境界,必須與不同歷史時期非遺傳承的現實結合起來,籠統地談孰輕孰重,未免不科學。
比如,改革開放以前,傳統文化大多停留于文化典籍里,躺在博物館、圖書館里睡大覺,這時談技藝傳承未免不現實,典籍整理、文獻翻譯成為很長一段時間文化傳承工作的重點。而進入新世紀以來,典籍整理、文獻翻譯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技藝的傳承提上了日程,成了一段時間非遺傳承工作的重點。最近幾年,隨著國家一系列遺產保護、文化創新政策的出臺,精神的傳承理所當然要成為當前非遺傳承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