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是風水形勢宗的發源地,風水觀念的影響無處不在,甚至有“凡事要卜”。強調房屋與山水的依托關系,認為圍屋的選址、門向坐位、塘渠的走向,乃至堂、庭、院、廚的位置都要符合陰陽學說,事先要請地師進行勘察。
客家人風塵仆仆從中原遷居于邊遠荒無人煙的南方山區,生存安全是第一要素,認為一族一人的成敗興衰,都與屋宇及祖墳的風水息息相關。建房是百年大計,造福子孫的大事,因此十分慎重,常為建屋擇地不遺余力,不惜代價地尋求風水寶地,苦心經營,以求功成名就、人財興旺、庇佑子孫。期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通達順利的運道。建屋前首先是請風水先生拿著羅盤來測定位置,按照擇位,取勢,定向,接龍脈,合陰陽的要求和程序擇基,最好的位置是背后有山,前面有水,四周群山環抱,選擇藏風聚氣之地。而且建房前必須先選定吉日良辰,祭祀“楊公”,方可破土動工。
在選址擇地上講究“龍”“局”“水”。“龍”指山勢之脈絡,要求發脈雄壯,奔騰有勢,認為“龍”主人丁興旺。因此圍屋后的“后龍山”總是樹木成林,郁郁蔥蔥,即為接應來龍。“局”指龍脈分出的山峰,認為“局”主功名顯赫,要求似公堂格局,旗鼓相當,印案俱全,坐鎮基地。“水”指前方水勢,求水勢回環,忌直來直去。認為“水”主財源涌現。因此常在屋基前方填壩、植樹、建橋“筑水口”,使水口回環,水口之橋如一把鑰匙,鎖住人才和財源。因此,只要見到“后龍”與“水口”,便可知必有村落,佐證了風水上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中間是穴口”的理念。
圍屋背后一般要有靠山,前面在一定距離之外還要有案山,如果前面無山,則認為將來的路途很短,不能步步高升;如果前面的山太近,則會切斷了前進的道路,背后的山還要有水從兩側往前流,以示出路通暢,要盡量做到“背山面水”。所以,圍屋門前還會專門人工挖一口水塘,稱作“月池”。月池是居于風水上的考慮,來水彎曲,從高到低順流而下。圍屋一般在“灣抱水、腰帶水、彎曲水”的內側建宅,稱作“居奧”。
關西新圍東北面環繞一口約4畝的水塘,狀如人的“腰子”,當地人都稱“腰子塘”,是聚氣生財的風水設置,但客觀上,“腰子塘”也是居于圍屋的消防、防御和排泄上來考慮的。新圍與老圍之間的下燕河由西北向東南繞新圍而過,匯入繞圍屋東旁北去的關西河。按照風水的說法,河水由天門流向地戶,是理想的水勢來龍。
圍內的排水系統也是遵循風水的理念,圍內地面東南高西北低,設有三處縱向的地下主排水溝。其中兩邊的主溝管東、西偏房和東、西過道的下水,直至北外壁圍墻下的“腰子塘”。而大廳廈的主溝排泄兩旁及大廳之水,則是從上廳曲行經中廳、入下廳行到跑馬坪照壁兩側,再溝分兩路匯入東、西兩邊主溝,排入“腰子塘”,這種中心主溝曲折分流的排水設計也是一種留住宅內財氣、藏風聚氣的風水藝術。
圍屋是客家人聰明才智的藝術杰作,它們依山就勢,布局合理,不僅僅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規劃的“風水”理念,其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不僅具有節約、堅固、防御性強等特點,而且追求優美環境,注重分析地表、地勢、地形、地氣、土壤及方向,盡可能使宅基位于山靈水秀之處。圍屋與環境的結合,充分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