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單體構成,從下到上可以分為臺基、屋身、屋頂三個部分。其中屋頂位于上段,最為引人注目,是古建筑的特色所在。它造型優美,形式多樣,或莊重,或輕盈,既有皇家宮殿的朱檐碧瓦,也有江民居的水墨風情,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的“第五立面”。
屋頂主要的形式有廡殿式、歇山式、懸山式、硬山式、攢尖式五種,根據檐口層數又可分為單檐和重檐。在古代封建禮制的影響下,屋頂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其規格等級排序依次為: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
廡殿頂
由前后左右四個坡面以及五條屋脊組成,又稱“四阿頂”、“五脊殿”。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級的屋頂式樣。常用于宮殿、壇廟等重要建筑,如天壇祈年門、五臺山佛光寺大殿。重檐廡殿頂更為隆重,用于皇宮及孔子的主殿,如故宮太和殿,蘇州文廟大成殿。
歇山頂
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因此又稱“九脊頂”。建筑等級中僅次于廡殿頂。單檐歇山頂常見于寺廟、次等的宮殿建筑,如五臺山南禪寺大殿、故宮乾清門。重檐歇山頂多用于規格很高的殿堂、壇廟式建筑,如故宮太和門、蘇州玄妙觀三清殿。
硬山頂
雙面坡屋頂的一種,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兩側山墻同屋面齊平,封住檁頭。隨著明清時期房屋墻壁廣泛使用磚砌以后大量采用,形式較為單一。其建筑等級低,通常只用于民居建筑。
懸山頂
同樣是雙面坡屋頂。和硬山不同之處在于,其屋檐兩端懸伸出山墻外。但挑出部分易遭風雨侵襲,在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的江南地區不適用,故有“江南無懸山”的說法。建筑等級較低,多用于民間建筑。
攢尖頂
屋頂形狀為錐形,沒有正脊,只有數條垂脊交匯于頂部的一點,上覆“寶頂”,常見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頂以及圓頂。無等級劃分,主要應用于亭、閣、塔等景觀建筑,也有較為特殊的高等級建筑,例如采用三重檐攢尖頂的天壇祈年殿。
其他
除上述幾種屋頂外,還有卷棚、扇面頂、盔頂、穹窿頂、十字脊式頂等多種形式。部分形式是由基本頂相互組合、穿插,派生出來的特殊頂。部分則是因各地的地理、氣候、生活習慣不同,獨立發展出來的。
屋頂的結構較為復雜,古代工匠運用當時的材料與技術,按照一定的施工順序,實現了藝術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一)搭設木構架
為了承托古建筑龐大的屋頂,首先要搭設木構架。木構架的構件繁多,其中主要包括垂直承重的柱,進深方向的聯系構件梁,開間方向的聯系構件枋和桁。由梁、柱、枋相互穿插形成框架,框架上部層層重疊,逐漸縮短,柱頭上擱置桁條,最后在桁上排列支撐屋面的椽子。
(二)屋面筑底
“屋面筑底”是在木構架上進行的鋪墊工藝,用于形成屋面底層。因氣候不同,南北方在“屋面筑底”的做法有著較大的差異。
北方官式建筑的做法是,先在椽子上鋪木望板,再在望板上逐層鋪設竹麻、灰背層、泥背層等,增加厚度,以加強屋面的防水保溫性能。
南方地區氣候溫和,保溫的需求較小。而且潮濕多雨,如果同樣使用望板和灰泥,中間層很容易腐朽。因此南方建筑直接在椽子上鋪設不易糟朽,壽命較長的望磚。
(三)瓦件鋪設
屋面底層完成之后,就要鋪設瓦件了。瓦件是直接接觸外界,防止雨水滲漏的重要構件。
根據材質,可分為琉璃瓦屋面和布瓦屋面。布瓦就是指黏土燒制的小青瓦,而琉璃瓦是通過二次燒煉,表面施釉的高級瓦材,色彩鮮艷,光澤好,多用于等級較高的建筑屋面。
我們把下凹擺放的瓦稱為底瓦,上凸擺放的稱為蓋瓦,蓋瓦搭在兩底瓦之間,共同發揮導水的作用。蓋瓦采用“花邊瓦”封檐,底瓦采用“滴水瓦”封檐。
實際施工時,先要找出屋面的橫向中點,做好標記,保證瓦件居中對稱,再以此排出每一壟瓦口的位置,按從上至下、從中間向兩邊的順序依次鋪設。
(四)砌筑屋脊
屋脊是古建筑對于屋面交界線的特殊處理而產生的構造形式。瓦件在屋頂相臨坡面交匯,處理不好容易漏水,因而需要砌筑高聳的屋脊,勾抹嚴實,保證屋頂的密封性。
屋頂最初的功能僅僅是為了遮風擋雨,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積淀,逐漸成為了古建筑的標簽。屋頂凝結了匠師們對造型藝術的思考、對木結構的靈活運用,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