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紋樣中,寶相花紋以其豐富的層次和獨特的審美地位,占據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作為一種吉祥紋樣,寶相花不僅是裝飾藝術的杰作,更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它將蓮花、石榴花、牡丹、菊花等元素有機融合,經過藝術加工,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紋樣語言。
在大唐,這一紋樣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
寶相花紋的起源與特點
寶相花紋,也稱寶仙花或寶蓮花,是以自然界中的多種花卉為藍本,將花瓣、花苞和葉片的形態藝術化處理后生成的組合紋樣。
這種紋樣的設計核心在于“融合”,通過將多種花卉的精美形態巧妙組合,達到視覺上的豐富和統一。
從文化意義上看,寶相花紋深受佛教的影響。它在佛教藝術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常見于寺廟壁畫、雕塑和器物裝飾上,象征吉祥與莊嚴。其形態既保留了自然花卉的優美,也融入了古代工匠的想象力。
【唐 三彩印花寶相花紋盤】
唐代寶相花紋的發展階段
初唐:軸對稱的基礎形式
唐初時期,寶相花紋的設計較為簡單,主要以“十”字結構為主。這種設計講究軸對稱之美,呈現出規則的幾何美感。紋樣填充方式多采用“二方連續”,通過上下或左右的對稱填充,形成完整的花紋樣式。
【唐 寶花紋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典型的初唐寶相花紋是“柿蒂花”紋樣,其核心設計為簡單的“十”字結構。雖然樣式較為單一,但這種基礎形式為后期更復雜的寶相花紋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盛唐:繁復精美的圓形與“米”字結構
到了盛唐,寶相花紋迎來了設計巔峰。在這一時期,圓形和“米”字結構的寶相花紋成為主流,裝飾藝術追求精致與奢華。
紋樣設計中,基礎樣式(主花)通常選用一到兩種顏色,如黃色、綠色、藍色和紅色等。這些顏色鮮明而富有張力,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
同時,盛唐時期的工匠還運用了“退暈”的技法,讓色彩從淺到深逐漸過渡,賦予花紋更多層次感。
主花的周圍會以“賓花”進行填補,賓花的顏色與主花相呼應,使整體設計更顯和諧。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藻井寶相花紋】
晚唐:簡約質樸的演變
進入晚唐后,寶相花紋從繁復精美轉向簡約風格。賓花的數量有所減少,連續填充的方式也更加簡單,與盛唐時期復雜的視覺效果形成鮮明對比。
此外,晚唐的寶相花紋在配色上趨于單調,主花和賓花的對比不再像盛唐時期那樣鮮明。這種變化折射出社會審美的調整,更加注重實用性與簡潔性。
藝術與文化價值
寶相花紋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唐代匠人們的觀察與理解。他們不僅注重花卉的形態美,還通過藝術加工賦予其象征意義。
【唐 三彩印花寶相花紋盤 北美十面靈璧山居珍藏】
這種融合自然與藝術的創作理念,使寶相花紋成為唐代裝飾藝術的代表。
從初唐到盛唐再到晚唐,寶相花紋的演變過程伴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退暈”技法的運用,不僅提高了花紋的層次感,還體現了工匠對色彩和圖案設計的高度掌控能力。
【六瓣寶相花 陜西何家村出土 唐代鎏金飛獅寶相花銀盒】
寶相花紋吸取百花精華而形成具有兼容并蓄、與時俱進、吉祥富貴、幸福圓滿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