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向稱自己是“龍的傳人”,但在“龍”的傳說沒有出現前,“羊”也是不少部落的圖騰。羊,作為“三皇”中的伏羲、神農的部落圖騰,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深厚的血脈聯系。
不同歷史時期的羊紋形態各異,有的抽象概括,有的寫實細膩,體現了各個時代的裝飾特色。羊紋通常呈現羊的全身形態,側面形象較多,羊角是重點刻畫的部分。
羊紋,又稱吉羊紋,在《說文解字》中有“羊,祥也”的記載。古文字中“美”和“善”的構造,側面反映了古人心中羊的形象——善良、幸福、吉利、祥瑞。
如,在漢代銅洗上就有子母羊紋和“大吉羊”銘文,意為“大吉祥”。可見,早期“羊”與“祥”字通用,反映出羊在先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羊的形象不僅代表吉祥,它還象征著美好和善良。
古人造字時,“羊大為美”,這不僅體現了羊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表達了對羊這種動物溫和、善良性格的敬重。
羊紋的構圖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分為立體型、平面型和組合型。
立體型的羊紋通常將整個器物做成羊的形象,常見于雕塑、陶瓷等;而平面型的羊紋則用于裝飾領域,構圖較為簡練。
此外,羊紋的造型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它們有時抽象、有時寫實,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美學特點。
總的來說,羊紋多以呈現羊的全身形態為主,正面較少,側面形象較多。尤其是羊角,常常成為雕刻的重點,極具象征性。
【“羊”字演變】
羊紋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還承載了人們對吉祥如意、繁榮昌盛的期盼。
羊作為溫和、仁義的象征,貫穿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始終。
羊紋也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象征著祥瑞與美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