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橋位于杭州余杭徑山里洪自然村高塘塢口,南北向跨里洪港,因橋下有大禹堰而得名。里洪港在古代稱“大安澗”,是徑山東麓唯一一條流入北苕溪的溪澗,因此該橋又名“大安橋”。
此外,大堰橋還有“通徑橋”的別名。據(jù)明代《徑山志》記載:“通徑橋,如玉禪師建,鎖大安澗口,古茶亭基址尚在,大松一株相傳大慧手植。清代嘉慶《余杭縣志》亦記載,唐光化三年(900),如玉禪師在徑山東麓興建大安禪寺。他在寺前造橋、建茶亭,方便往來徑山的僧人信眾。因該橋如鎖鑰般橫跨大安澗口,往上可通徑山,故又稱“通徑橋”。
大堰橋全景
今存大堰橋為單孔石拱橋,長8米,寬5.6米,高4.7米,跨徑5.6米,橋面平坦無弓形。橋額陽刻“大堰橋”,旁陰刻“清道光庚戌年建”,說明它重建于公元1850年,距今也有超過170年的歷史。
大堰橋橋面
因為常有重型運輸車輛通行,大堰橋北橋堍石擋墻和拱券頂部曾一度被損壞,后經(jīng)搶救性維修,用塊石壘砌金剛墻,橋面南北增設踏步,并加設實體欄板、方形望柱,使得該橋得到妥善保護。
大堰橋題刻
2004年,大堰橋被列為杭州市級文物保護點。2009年,大堰橋被正式列為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