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咚咚咚咚……”隨著鑼鼓有節奏地響起,在貴州省安順市舊州鎮一空壩上,90后小伙鄧艷華頭戴面具、身著長衫、手持刀,跟著幾位跳地戲的老藝人,時而相互唱合,時而飛腳蹦跳,時而角逐開打,引得不少圍觀民眾陣陣掌聲。春節期間,安順地戲演出二十天左右,稱為“跳新春”。
安順地戲,俗稱“跳神”,是安順市屯堡人獨有的一種頭戴木刻假面的傳統民間戲劇,明朝初年朱元璋“調北征南”“屯田戍邊”時由來自安徽、江西等地的屯軍帶來,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
地戲以表演古樸粗獷而著稱,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鄧艷華是所在地戲班里年紀最小的一個,與他同齡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從16歲開始跳地戲至今,鄧艷華跳了不下500場。
舞臺上與舞臺下,鄧艷華判若兩人,用他自己的話說:戴上面具跳地戲是“神”,站在舞臺下面則是人。而鄧艷華地戲跳得越多越“發愁”,“地戲表演似乎陷入了沒有新意、沒有活力的境況,年輕人很少看。”
在現場,記者看見,觀看地戲的人群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和帶有好奇心的小朋友。
鄧艷華覺得,在個性化的社會里變化不可避免,希望能通過自己的視角在傳承中創新,與其他流傳了600余年的屯堡文化“聯姻”,講好文化背后的故事,是鄧艷華覺得可行的方法。
為此,幾年前鄧艷華就開始了屯堡文化的深入研究,并力圖挖掘其背后的人文內涵和故事,通過故事的傳遞讓人們了解其中的文化,試圖吸引年輕人加入,讓他們也成為非遺傳承的“先行者”。
80后的顧家順出生在一個地戲世家,9歲就開始地戲表演。他跟鄧艷華有著同樣的想法,那就是安順地戲需要年輕人去傳承,并在傳承的基礎上探索和創新。
“因特殊的唱腔,有時連本地人都聽不懂。”顧家順說,安順地戲的唱腔沿用了弋陽唱腔,外行人很多都聽不懂,且比較單調。
記者了解到,安順地戲的劇目都為武戲,全部是表現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征戰故事,演出過程更多是打斗情節,這與屯堡先輩忠君報國的軍旅生涯有直接關聯。
“不知道我們在臺上唱什么,只看到我們在臺上打來打去。”顧家順向記者透露,很多次到外省演出結束時,不少觀眾表示聽不懂,也看不明白。
怎樣讓別人看明白?經過幾番思索,顧家順想到加入音樂伴奏,把唱腔錄到音樂里面去,再用地戲慣有的套路通過舞臺劇演繹出來。目前,顧家順與朋友正在嘗試舞臺劇的編曲,希望盡早把地戲搬上舞臺。
一人領唱、眾人伴和,地戲成了安順屯堡人在漫長歲月中世代固守的精神家園。顧家順覺得,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適應社會走下去,就應在傳承中創新,竭力留住六百年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