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原是漢樂府曲調,即是“勸酒歌”。李白這首名篇,大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年),長安放還后,他到處游歷,曾與友人岑勛、元丹丘三人歡宴豪飲時而作。
《將進酒》
唐代: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傾耳聽一作: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不足貴一作:何足貴;不復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古來一作:自古;惟通:唯)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在唐代,飲酒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人們在生活中離不開酒,唐代的酒多帶有“春”字,酒色有紅、綠、黃、白、碧、青、紫等,酒味有醇烈、甘辛、濃淡、清濁之分,其中以香醇最為珍貴。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中,酒的價格十分昂貴,名貴的酒大約一斗十千錢,這樣的酒李白可以負擔得起,而像杜甫這樣的寒士,就只能飲一斗三百錢的中等酒了。
李白一生放浪詩酒,酒就是他消除憂愁的良方,又是激發他揮毫作詩的引子;“李白斗酒詩百篇”,這篇《將進酒》酣暢淋漓地抒發了李白懷抱用世之才而不遇的一腔悲情,吐露了他沉醉酒中的痛苦矛盾心情,展現了他的人生態度和藝術個性。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一句,想落天外,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奔流到海不復回”一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舒卷往復,余味不盡。正因為人生短促易逝,才更應該及時盡情地享受生命的歡樂,不要辜負光陰;“天生我材必有用”,因此要完美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然而,富貴只是過眼云煙,不能常保,古來圣賢也身后寂寞,黑暗的現實堵塞了李白實現抱負的道路,只有飲者才能留名千古,因此他要借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全詩大開大合,篇首用兩個“君不見”領起,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大河之去,勢不可回,氣勢磅礴。詩中屢用巨大數目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來表現豪邁詩情和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悲情而不傷,悲而能壯,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